女兒和毛線
文章來源: 芍藥花開2014-04-26 22:17:57

     女兒是個心靈手巧的姑娘,從小象很多孩子一樣喜歡小手工。奶奶帶她時經常用縫紉機給她做小裙子或衣褲,免不了用針線釘個扣子,縫個邊什麽的,所以她很小就開始有她自己的針線包。
     奶奶文化不高, 但很聰明靈巧,我買了條牛仔布的拚接小裙子,奶奶就照樣畫葫蘆,也用三塊不同的布拚出一條裙子來。雖說用設計師的眼光會覺得不太協調,但孩子穿上一樣質樸可愛。
     外婆(我媽媽)是藝術天分和才華都有一點的人,但對機器似乎有免疫,對機器能避就避, 但她的手縫技術也很好,她夏天的真絲雙縐短裙大都是自己裁剪縫製而成。
     奶奶和外婆因為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條件都不精通織毛衣,我因為媽媽一件毛衣要打一年多,被逼上梁山,陳勝吳廣起義了。小學開始跟同學或同學的姐姐們開始學勾針,勾一些小包小花什麽的。然後又開始學織毛線,先是各種各樣的手套,技術好一點後開始打毛褲,那時物資貧乏,都是舊毛衣拆來拆去的,一件衣服好幾種毛線拚來拚去。我的織毛衣技術雖然和高手相比是山高水遠追不上,但和外婆比是徹底脫貧了。所以有了女兒後,在出了月子後的幾個月產假裏,我拿出寫論文的幹勁,一會兒參考這本書的花樣,過一會兒又學習了另一本書的精髓,融會貫通,加上小貝貝的衣服小,幾天就可以放一個衛星上天,非常有成就感。可惜幾年後出國,那些可愛的毛衣就沒有帶出來了,留給弟弟的孩子接著穿,倒是留下了照片,也算不枉我的一番心血了。
     女兒九歲時我倆去Michaels 買毛線,全羊毛的線要6刀一團,買了五六團線,我給女兒織了一件平針毛衣,從此引導女兒走上了勾和織毛線的旅程。從那以後,家人和朋友回國都會帶毛線給她,國內帶來的毛線大多是100%羊毛,而且都是一斤一斤的帶來, 經常被我藏起來,舍不得給她剪來剪去的做小玩意。因此我們又繼續逛Michaels和Walmat。一次幫了一個朋友一點小忙,朋友好意堅持要送禮物給女兒,推辭不了,幹脆點名要毛線。朋友從Walmat連筐帶毛線買了一大堆,可樂壞了小女。
     女兒在小學高年級,初中及高中前兩年經常會做一些小玩意諸如圍巾或Cupcake小熊給朋友。高中時她創建了一個“Wooly Yarn"的俱樂部,還培養了不少小徒弟。
     好, 來看看女兒的小作品。歸咎於單反相機的越來越高級,一秒能咯嚓許多張照片,導致以前的照片存到外接硬盤上,很難找了,放幾張意思意思。


這是那件我打的培養了女兒興趣的毛衣,小帽子是唯一帶在身邊的當年打給女兒的小帽子。




淡黃色的小口袋是女兒小學時給爸爸的父親節的禮物。




圖案




這些五顏六色的線是從什麽東西上拆下來再水洗晾幹後勾的花樣。




小汽車和紅心




圖案




一個小包




另一個小包,這個包她自己用了很久。一條圍巾。




有一段時間,她很喜歡這類叮叮掛掛的線。




條紋的東東既可以做圍脖又可以做帽子。




未完工的作品。




腰帶?




花圍巾




圖案




這些可能是要做項鏈用的。




這條帶狀的東西雖然不起眼也不算好看精致,但是女兒自己紡的線織成的。那段時間沉迷於紡線,但沒有原始的羊毛,就將買來的線先搓成毛絨絨,再用毛絨紡成線,工序挺繁瑣,興趣了一陣,就了了啦。




毛線收藏一瞥。




E時代的孩子是不會為了生活需要去打毛衣的,去Mall裏可以買到又好又便宜的衣服,女兒打或勾毛線都是For Fun,這件American Girl Kirsten 身上的毛衣是女兒唯一的成衣作品。




爺爺奶奶探親回去前給奶奶的禮物,但奶奶後來忘記帶了。




現在忙多了,要玩也是這種難度高一些的東西了。


       希望女兒的這個愛好能給她帶來美好的回憶和變成緊張生活的調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