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當年插隊時和大自然建立的感情
文章來源: coach19602016-01-31 09:42:14

西方的兒童教育少不了戶外教育(outdoor education)這個環節,除學校安排外,父母家長和孩子們camping, hiking也是最普遍的家庭活動之一。中國也有“大自然陶冶情操”的說法,真正身體力行的不多。

我16歲時初到內蒙牧區插隊,望著大片的草場青山,人口稀疏,和喧鬧擁擠的城市生活有著天差地別,興奮愉悅之餘,心中多少有些忐忑。沒過多久,我就和廣袤的自然建立了感情。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並沒有絲毫孤獨寂寞的感覺。

一天隊長來找我,分配給我一項活計。要我和另外一人趕著毛驢馱隊,向隊裏在山裏的各個牧場/牧群運送給養。牧區生產隊夏季需要“倒場”,就是牲畜群都遷徒進背靠的烏拉山裏,那裏夏季涼爽草肥無蟲蚊,適合牲畜養生。

這是一個高工分的好差事,但需要有個好腿腳的人(能走能跑)方可勝任。有多條驢馱路線,最短的3-5個小時即可到達,最遠的需要在山裏過夜。到達目的地後,我有時被要求留在牧場呆幾天,替換牧場主人回大隊辦事探親(中青年牧民會會老婆),3-5天後主人回來了,我就下山回家。

一個人獨處在大自然中的感覺,恕我筆拙很難形容。那種以往難得體驗的情感和思緒會涓涓湧進腦海,也常常會有種莫名的平靜和喜悅,叫它幸福感也不為過。

後來隊長常常給我另一個好差事。夏季隊裏每每有喜慶之事,或是突然來了尊貴的客人,大官啥的,需要派人持隊長的“羊條子”手令,緊急到山裏的某個牧群牽兩隻羊回來。我就得令後飛也似地上山拉羊回來。

拉羊下山的這一路名並不總是十分輕鬆。有時需要用皮繩套住山羊的兩隻角,限製他們行動,有時可以完全放開讓他們自由走動。當地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驅趕羊下山時,盡量不踢打牲畜。任何踢打行為(盡管很輕的),宰殺後剝羊皮時,都能看到羊的皮下的瘀青痕跡。有些人以此來衡量放牧人的人品德行。

我拉羊下山的速度比一般牧民要快一些。殺羊的時候,就有人走過去多看上一眼。整張羊皮剝下,白裏透紅的羊身肉上沒有一塊淤血。人們就把看到的情景悄悄傳開。

剛來美國時,周末camping, hiking 又找到了當年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