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到的蒙古族的教育觀
文章來源: coach19602015-12-13 11:50:45

寫這個議題多少有些心虛,因為見識有限。但細細一想,城裏比我有資格寫的人也不會多,就寫寫我見到的吧。

我生長的草原鋼城,文革前最優秀的那幾所小學中學,都包括有蒙古族中小學,簡稱“蒙小”或者“蒙中”。由於政府的民族政策,蒙小蒙中的校舍設施,師資配備等等都好過一般學校。我父母把我兩個哥哥都送進了蒙族小學,希望他們能學到一些不同民族的好品質,語言,文化等等。

蒙校開辦當初,設有蒙漢兩種班級,但是卻受到蒙古族人自己的抵製。公司和市委機關裏的一些蒙古族幹部職工,不同意自己的孩子進入蒙族班。他們認為這樣做會得到太多的“照顧”,降低教學質量,學不到真東西。這種認識和做法,在新疆,西藏和其他少數民族地區是不可以想象的。

最後的結果是,隻有蒙族小學有象征性的蒙語班,目的是為真正牧區旗縣來的蒙古族學生作為過度之用。我兩個哥哥隻懂那麽幾句蒙語,和我相差無幾。在中學裏的漢族與蒙古族學生就沒有任何特別之處,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人們不可能分辯出誰是蒙族,誰是漢族。

我到牧區插隊時,吃了一驚。大隊裏的幾個蒙族青年,勤奮好學,品學兼優。倒是把我們大隊裏的幾位“知識青年”比的灰頭土臉。印象最深的是,有個蒙族青年叫額兒登寶,蒙漢語兼通,常在自治區日報上發表詩歌。高考前他還給我們的一個女知青補習數學。

除了隊裏有幾個從前的偽蒙滿軍官小頭目,讀過書,有見識這個因素外,蒙族比較看重教育是個不爭的事實。

我二哥無意中娶了一個蒙族學霸老婆,也就是我二嫂。漢族姓氏為崔,我侄兒自然有漢蒙兩個名字,蒙族名字叫巴特爾。小侄兒從小聰明過人,雖然現在國內的中小學功課極為繁重,但他並不感覺很吃力,籃球,樂器都玩的都不錯。

小侄兒的爺爺(我爸)很是開通,常常說,學業用80%的精力就可以了,年輕人的成長還需其它體驗。小侄兒的姥爺(嫂子她爸),騎兵出身,性格直率,眼睛一瞪,“不拿好成績,別登我的門!”。

少數民族考生的大學錄取分數線,可以有一些照顧(10分還是20分記不清了)。小侄的姥爺很是反對,認為這種照顧政策反倒是害了少數民族。有意思的是,幾年前小侄兒被北京一所牛校機械係錄取時,還真用到了這關鍵的“民族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