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比美國更綠的三條理由
文章來源: 人到中年的摩羯2016-05-22 17:33:32

  都說看鄰居家的草地比自家的綠,我拿在歐洲十天的印象跟在美國二十多年的印象比,覺得歐洲至少有三條比美國更好的理由。

  第一條,意大利是個人長得非常漂亮的民族,尤其是男的,無論是黑發棕眼還是金發碧眼。這也算是我們這次歐洲遊的一個意外福利吧。可惜當我幾天後才意識到這點,想照相作證的時候,已經晚了。在國內,為了突出顏值,要先整容才闖蕩演藝圈;在歐洲,隻有拚實力了,因為人人都長得像電影演員。

  我從來對人的外貌不敏感,也就是說對普通人的相貌相當寬容。比如說,上中學的時候,曾經有一陣一直聽我姨嘮叨,她朋友的兒子,是一位大齡剩男,因為長得太醜找不到對象。後來他終於找了個遠郊的。準備結婚的時候,他和他對象有一天拎了點心匣子去我姨家,我們一幫孩子就都跑去看熱鬧,看看“醜人”和他的媳婦是啥樣。等他們離開後,大人們立刻釋放天性,興高采烈地大聊特聊各種政治不正確的八卦。有誰隨口問了我一句,是不是覺得長成這樣的能找到這樣的媳婦就不錯了,我說了一句真心話,”他長得還行”,立刻惹得大家笑得都要趴下了,”哎喲,摩羯,到你找對象的時候,你可怎麽辦啊!?” 後來大家真的因為擔心我的審美和標準而一直很關注我找對象的事。

  說這個故事就是想說明,像我這種最不重外貌的人都能被羅馬街上的當地人所吸引,可見他們確實有出眾之處。 他們五官漂亮,身材挺拔,講究服裝搭配;頭發和胡子也都是精心梳理過的。全身上下,無可挑剔,總是讓人忍不住多看兩眼。即使年紀大一些的也是如此。

  我跟我姐在街上想找個難看的意大利人,還真沒有看到過。相貌是爹媽給的,也就算了,他們竟然也沒有身材不好的。從一個人的身材最可以看出他的自律。

相比之下,美國人就顯得比較自由散漫了。我們後來幾天捕捉到幾個體型誇張的,再看一眼,原來都是搭乘同一條郵輪來的美國遊客。

  歐洲之旅,把我們本來不是花癡的也變花癡了。

  第二條,相比美國人和中國人追求的更大更多,歐洲人更環保。去歐洲之前,聽說那邊的超市不提供免費塑料袋,我特意往行李箱邊上塞了好幾個塑料袋,以防萬一。去了一看,果然處處講環保,就連麥當勞的標致都是綠的。據說麥當勞迫於環保組織的壓力,停止使用了靠破壞亞馬遜熱帶雨林生產種植的大豆;在菜單中增加沙拉減少漢堡等。他們通過改變標致顏色,大聲宣告,他們不利欲熏心,是用實際行動支持和保護自然資源的。

  歐洲餐廳裏也極少提供一次性餐具,即使是紙杯咖啡也沒見過。倒是有一個例外:紙杯冰淇淋。但是,同樣大的一個球,放在紙杯裏要比放在甜筒裏貴一塊錢。我當時沒搞清為什麽,隻圖紙杯比較容易拿,現在回想,應該跟環保有關。

  歐洲如同玩具的微型車超級可愛,而且因為占用空間小,排碳量少等,非常環保。

  我第一次看見這種微型車還大驚小怪了一下,它們的長和寬差不多,不管橫停豎停,隻要能擠進去,怎樣都好。是不是因為有這種車型,所以羅馬街道少有停車線的劃分呢?

即使有這樣的迷你小車,更多的人還是選擇公交,短途則是自行車和步行。

  曾經有國內同學去歐洲旅行,在羅馬租車時遇到一個附加費用: 進城費。他當時挺不高興,“意大利是窮瘋了嗎?” 可是在歐洲,不利用星羅密布的火車,就是要為圖個人方便而破壞環境買單啊。

  在世界文明發源地的歐洲,我看到人們守著老祖宗留下的東西,盡量地保護,試圖fit in生存環境。在地大物博的美國,人們有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大氣,或者說,有資源就任性的脾氣。

  第三條,歐洲人更會享受生活。我們到達巴塞羅那的那天剛好是星期天,幾乎全城商家都關門。從港口開車到市裏, 一路暢通無阻,看見有景點適合遊客照相,司機就貼心地當街停下來。當地導遊開玩笑說,不怕被開罰單,因為連警察都在睡覺。

  享受不是懶,而是一種細嚼慢咽、安於現狀的生活態度。

  他們吃的東西少而精。

  在意大利,僅僅一個普通的pizza, 就讓我們幾個大人大讚美味。這個在家裏隻是我平時懶得做飯拿來臨時給孩子充饑的。意大利的 Pizza做得極薄,餡料口感新鮮不膩,鹹淡適中,完美搭配脆脆的微糊的邊。相比之下,Pizza Hut那種油乎乎的堆滿了火腿香腸鹹得發齁美式大發麵餅,不知是為了適應美國人的大胃口而改良,還是這改良品種把人們的胃口越撐越大。

  不知道他們喜歡坐在外麵吃飯曬太陽的習慣是不是對保持身材有好處,總不能在街上甩開腮幫子大嚼大咽吧。我覺得如果能在歐洲生活一段時間,遵從他們的崇尚自然、環保的生活理念,自然而然就會排毒減肥有氣質了。

  如果要給美國人和歐洲人畫個像的話,我想歐洲人應該是出身書香世家、思想傳統、熱愛戶外運動、講究生活品味的草食動物;而美國是身材微胖、不拘生活小節、有五顏六色的朋友和熱衷科技創新的肉食動物。


從歐洲回來第二天,我就忙著出去給家裏采買。排隊等付款時,看著Costco巨大的購物車上裝的15磅肉、25磅麵粉、成箱的橘子、兩隻雞、三打雞蛋還有10磅的土豆和洋蔥等等,外加三盒牛奶,還有一些零七碎八的冷凍食品和零食,我忽然心生慚愧。這個購物車本身,如果在羅馬,幾乎就是可以開著走的mini market了。

P.S 這兩天在重溫一本書,Tuesdays with Morrie。已經看過很多遍了。一個垂死的老人,Morrie,對他以前的學生講他的人生感悟。其中一段講到美國教育是如何洗腦的。Owning things is good. More money is good. More property is good. More commercialism is good. More is good. More is good. 老人認為對物質的過分追求是缺愛的表現。我覺得這段話針對“擁有越多就越成功”價值觀的現代中國更為適合,可惜這個聲音太微弱,人們聽不到,也聽不懂。

看看老人理想中的完美一天應該如何渡過吧:早晨吃sweet rolls and tea,  然後 散步,遊泳, 聊天,晚餐要 pasta and duck. 接著以跳舞結束一天。This was the whole po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