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舍了名校取州立
文章來源: 人到中年的摩羯2016-03-27 17:12:21

又到了大學錄取季節。辛苦了幾個月,甚至有人說辛苦了十八年,總算等到了一個結果。申請的塵埃落定,但是麵對手上的幾張錄取通知書,如何選擇又是一番糾結。家長怕對不起孩子,孩子怕對不起學費。

   如果孩子(家長)特別知道自己要什麽,那最好,做自己(家長)想做的就是了;如果當初是把學校按照基本三個檔次(夢想、匹配和保底)申請的,那也容易,按既定方針辦;最難決定的就是同類同級別的學校申請得太多,全拒也就罷了,全收就麻煩了。這種表現的說明家長和孩子都沒準主意,當初申請屬於亂槍打鳥型,結果打下來無、六隻差不多大小肥瘦的,麵子有光,但隻能挑一個,又不知怎麽辦了。悲催的是,往往最後促成決定的那根稻草是,“我不喜歡那家食堂”,或者“我討厭的那個同學去了,我不去。”

所有個人錄取情況中,最難做抉擇的情況恐怕就是:名校或州立全獎。凡是拿了州立全獎的,手上基本都有其他小藤offer; 反過來說,凡是有小藤offer的,不見得能拿到州立獎學金。我自己的孩子選了州大,其他做出類似選擇同學和朋友的孩子放棄的學校包括Cornell, NYU Stern, Johns Hopkins, Duke, Carnegie Mellon, Brown, Dartmouth, UCB,UCLA等等。
 

光算錢的話這事很明白,私立四年一般都是二十多萬,稅後;州大獎學金數額按照州內學費算雖然,聽上去沒那麽豐厚,但畢竟四年免學費包吃住好像學校求著您賞光來上學似的。崇尚名牌的,也崇尚名校,選校部分反應了一個家庭日常生活消費習慣。有人認為給孩子的學費是家長能給孩子的最好禮物,也是最好的投資。家裏經濟狀況不夠,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上私立的不在此篇討論範圍。大藤的沒有此顧慮,助學金豐厚;公立學校也不需要誰砸鍋賣鐵。所以有句俗話說,凡是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叫問題。

近幾年隨著大學競爭的日益激烈和大學輔導業的興旺發達,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學校牌子不是一切,適合孩子的最重要。這個事糾結在,除了學費,怎麽判斷某個學校對自己孩子是不是合適呢?

幫孩子擇校要看孩子的個性和能力,我堅持的幾個基本認知是:1)專業選擇優於學校的名氣;2)四年後是否會繼續深造;3)雞頭鳳尾孰優孰劣; 4)孩子快樂最重要。

因為孩子很自律,所以我相信在魚龍混雜的大公立裏能潔身自好,充分利用資源(包括自身優勢和學校提供的有形的和無形的),找到自己的方向。

  我希望孩子能好好享受大學生活,無憂無慮的,而不是為了GPA搞得焦頭爛額,或是迫於競爭的壓力疲於奔命,甚至不得已的勾心鬥角。首先,學業搞好,但不要太辛苦,專業是可以搞一輩子的。 除了學業,還要積極鍛煉,參加社團活動,多交朋友,多看“雜”書,多選 “雜”課。 還要開始學會跟各種“大人”打交道,包括教授、校務、朋友們的家長、 老板甚至親戚等等一切社會人。      

 如果大環境讓他感到舒服,融入感強,沒有來自學業的激烈競爭感或是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強烈壓迫感,他會更有自信,也許更願意去探索未知,深入學習,甚至來一點冒險; 他也更有時間和精力去培養其他享受生活的能力。

  另一方麵,他比同齡孩子晚熟,慢熱。別的孩子初中瞎玩,高中開始用功時,他還在玩遊戲;別的孩子開始衝刺SAT,參加各式補習班,甚至有目的的為目標學校做義工或研究項目時,他為同學們這樣“功利”而苦惱。他看不起一切“功利”的行為,所以有時候就矯枉過正。 比如某一項義工,本來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因為有被人利用過的“案底”,變得有做“功利”嫌疑,他就不做了。所以他非常“做自己”,每天該幹嘛就幹嘛,大學錄取官能不能認識他是學校的造化。

  有些人看到有利可圖的事就削尖腦袋往裏鑽,他是相反的那類人,隻會等著天上掉餡餅。能進好學校的孩子個個都有兩把刷子, 真要掉到人尖裏,更找不著他在哪兒了。上州立憑著不錯的學習成績,能出人頭地的機遇大點。

   公立學校的一大好處是接受大部分AP成績,理論上講可以至少提前一年甚至一年半畢業,當然真正實行起來還要看具體選課情況。有些同學迫不及待的想早畢業;也有專業未定的想多上幾門課開闊眼界, 因為時間(AP)和錢 (獎學金)都夠充裕,玩得起; 也有的想好好利用四年獎學金,拿雙學位或碩士,接下來找工作或讀博均可,看專業和當時就業市場。學校接受AP另一個好處是,作為一年級生已經有了一定數量的學分積累,在選課、選宿舍上都有優先權。

  有朋友說,公立學校基本是party school, 校園裏隨處可見喝酒吸毒的。這種現象不可否認,但這些不是公立學校特有的,私校有惡習的人也不見得少。在州大,我見過有的同學兩年就畢業,有去做精算師的, 有去加州創業的,更有已被多所名校研究所錄取,秋季去繼續深造的。所以一個人會走哪條路,要看他的自製力、進取心和朋友圈。

   還有朋友說,自己的孩子是個隨大流的人,希望他進相對嚴格的私校,水平能有相應的水漲船高, 還有孩子小學和高中的經曆作輔助證明。 這個話乍一聽有理,但是中小學的生活畢竟單純,又天天在父母的眼皮底下。在大學,首先是獨立生活,各種社團活動、人際關係等開始多而雜, 生活不再是簡單的上學下學做功課,同學們的背景也五花八門。在這樣的變化中,孩子見到了天外天,能不能很快適應新環境,天外天帶來的是繼續向上的動力還是摧毀自信的壓力呢?

  州立另外一個額外的好處是離家近。對於一個個性獨立從來不需要擔心生活方麵的問題的孩子來說,也許這算不上是個什麽學校優勢。即使從地理位置來講,雖然近,也很少回家, 跟上外州沒啥區別,但是心理感覺上近,他還是更願意跟你說學校發生的事,即使一個月也隻不過通話個兩、三次,但是家長跟孩子之間的交流管道更容易維持暢通。

  很多家長用“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鼓勵自己,用“龜兔賽跑”的故事鼓勵孩子。

  從幼兒園到小學,從初中到高中,起跑線到底在哪?從出生到離開家上大學的十幾年,孩子在家長的標準下庇護下成長,被家長抱著推著拉著拽著放在自己擬定的線後跟無數別人家的孩子比賽。如果真有這樣一條線的話,隻有在獨立進入大學後,才是屬於自己的。

  烏龜跑不過兔子,就算一刻不停地跑,勝算也掌握在兔子的休息表裏。如果把這個比賽放在水裏,烏龜要擔心的就是它的好朋友會不會被淹死了。所以說,孩子成年後的個性、能力和環境決定了他的起跑線,每個人的成長道路和速度是不一樣的,個人跑個人的馬拉鬆, 我們做家長的隻能給孩子們時間,讓他們自己慢慢長大。

  我去年這個季節遇到了一位好久沒見的熟人,說起孩子大學錄取的事情,他臉上寫滿了“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遺憾。在他看來,孩子進了州大,是徹底地失敗。如果眼睛死死盯著名校,不顧其他,隻會盯成短視,盯成對眼。名牌大學的證書,是對自己過去努力的肯定加好運;至於對自己的將來,隻是一張短期有效的通行證而已。

   我曾經讀過一個南瓜比賽的故事。幾個村民爭奪“種瓜能手”的稱號,有的說我的瓜最大,有的說我的數量最多,還有說最重的,最漂亮的,最甜的等等,反正就是各有所長,吵成一團。這個矛盾的產生就在於比賽之前並沒有明確一個比賽規則,誰都有理由贏,也都有可能輸。反過來講,即使任何一個規則,都不可能是完善的,都有片麵性。某種規則下的勝者可能是另一種規則下的敗者,反之亦然。大學招生,本就沒有什麽硬指標,我們的失敗或者成功有時候隻是某種片麵規則下的結果,而非我們的能力和努力不夠。

   放棄名校的錄取通知書很難,但是什麽也舍不得放棄的人,往往會失去更加珍貴的東西。說到底,名校不名校不是根本問題,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麽樣的人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