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的北京—關於食品的擔憂
文章來源: AprilMei2023-11-03 15:48:52

        

          在家洗碗每次都能聞到一股濃鬱的綠茶香味。開始沒有在意,以為自己嗅覺有問題,後來才發現是洗碗劑的味道。這個綠茶味非常逼真,就是那種新鮮的,高級綠茶的味道。我年輕時喝過當年的龍井,是一個朋友從杭州寄到北京的,小小的一包,就是這個聞不夠的味道。但喝茶時往往聞不到如此清晰的香味,一般都是淡淡的。如果綠茶味可以是添加劑造成的,那綠茶還安全嗎?

            在店裏買了一大包龍口粉絲,因為是認識的牌子。其實我在美國是不買龍口粉絲的,雖然最便宜,但吃過一次就不喜歡了,盡量買鴻運或其它牌子的。但當時店裏沒有其它選擇,想著反正就一包,湊合吃吧。結果發現這種粉絲完全沒有綠豆澱粉的感覺,嚼起來脆脆的,放一會也不會粘在一起。泡時間長了也不會變大變軟,也沒有延展性。這是什麽材料做的?

            買過所謂的鮮麵,就是超市裏擺在冰箱那裏的。美國的中國超市也有,但我很少買。這種麵條非常勁道,煮不爛,放過夜也不會變軟。有一次在外麵吃麵,看到他們把麵放到開水鍋裏一直煮,擔心地問不會煮爛嗎?他們說不會,怎麽煮都不會爛!我知道自己擀麵條哪怕放點鹽,哪怕放很少的水,煮麵的時候也要掌握時間,長了就會煮爛。放過夜也會變軟不好吃。這麵條是放了什麽東西?

            在市場買食品可以先嚐後買。我嚐過幾種筍,都很好吃。買了一包油燜筍,才發現不僅非常鹹,而且有一種澀澀的口感,是什麽東西?說到鹹,我還買過當場手工包的水餃,食堂現做的餡餅等,都非常鹹,打死賣鹽的那種。這也許還能解釋為為了保持新鮮,不易變質,但裏麵的鮮味就不好說了。味道太重的食品往往掩蓋了其它的味道。

            盡管提醒自己不要買國內的零食,都是添加劑的集合,但有時候還是忍不住會去買。看上麵的成份表,前麵會有些真正的食品,如麵粉,蛋黃粉,蛋白粉(這些已經是加工食品),後麵就都是化學名字了,什麽酸,什麽鉀,什麽磷等。很多食品沒有具體的成份,隻用但水化合物代替所有糖和其它成份。

            不管南方還是北方,現在很流行一種像食堂一樣的餐館。菜都不貴,有幾塊錢的,比如小菜和素菜。最多20多塊,比如整魚。每一份菜都不大,比餐館裏的一個菜要少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主食也很豐富,拿完菜付款前點主食。看起來這種地方既便宜,又方便,兩個人可以點上至少四個菜,還可以外加些小菜比如湯,小碗蒸蛋羹等。但健康與否就不好說了,菜都很好吃,也都是家常菜的樣子。在外麵有時候為了趕時間特別適合吃這樣的地方,和美國的cafeteria一樣的形式。我小時候沒少吃大院的食堂,那時的菜哪有這麽好吃?同是大鍋菜/小鍋菜,現在的味道要重好多。

            我已經盡量保持了健康的好習慣。除非不得已,我不在外麵吃飯。每天自己出門餓了就找點主食類的吃一點,零食也盡量吃糖葫蘆一類少加工的,看似還好的東西。天熱自然免不了吃冰淇淋,否則就盡量不吃。回到家做蔬菜吃,豆製品買新鮮,沒有經過過多加工的。麵條買店裏的新鮮麵,有手工的,也有機器壓的,回家後分成小份凍起來。大部分時間吃米飯當主食。

            說到米飯,我回來後弟弟送來了包裝精美的五常大米,中國最好,最有名的東北大米。但說實話,實在不敢恭維。其口感完全不能和我在美國吃的日本米比,連美國的紅國寶都不如。沒有那種潤滑的口感,也沒有糯糯的感覺,也就是黃國寶的水平吧。商店裏滿貨架都是五常米,哪來這麽多?越好的米產量越低,這是常識。

旅行中吃過的幾個家常菜:

            在店裏吃麵條。他們都是在一個大鍋裏煮麵,撈出來後往碗裏加一碗深色的湯。湯在一個專門的大鍋裏,保持溫度。有一次弟弟問這是什麽湯?回答骨頭湯。我真想戳穿這個明顯的謊言。骨頭湯?你當我們是傻子?且不說一碗麵並不貴,就算是大餐館裏的麵也不一定真用骨頭湯。味道永遠鮮美,但我一般是不敢喝的,把麵撈出來吃掉了事。美國的越南粉店現在也都用調料了,我也知道那湯是不應該喝的,所以隻是偶爾為之。

            我基本做到了不吃酸奶,不喝飲料,不吃看不出原始食材的東西。但真要飲食健康,在家自己做飯最安全。所以旅行在外是無法保證的。這也許就是出遠門的代價,不但花錢找罪受,還搭上了身體健康。回國如此,任何遠行也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