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越淘氣的孩子就越聰明
文章來源: 羽衣飛飛2015-03-05 14:33:43
我曾經以為是這樣的。
在兒子小學的時候,我還曾經因為兒子非常聽話而擔心過他是否不夠聰明。
畢竟不是專精教育的,而且樣本又少,就一個,沒有辦法做一個客觀公正的結論。
直到我後來開始教Awana二年級小孩,跟十幾個孩子每星期在一起,才看到了不少有趣的事實。
Awana不學數學,基本上以背金句,考《聖經》知識,還有在遊戲裏培養群體合作為主。
背金句的時候我就發現,孩子跟孩子差別太大了。同樣一句話,有的孩子半個小時也背不下來,有的孩子看看就會了。背不下來的原因有多種,有的孩子太淘氣,無法控製自己的行為,老師怎麽說都沒有用。有的孩子是很安靜,但不知道在想什麽;有的孩子就是不行,四個以上詞放在一起就有問題了。
當然這也跟《聖經》的語法結構有關。裏麵的句子,不是大家都很喜聞樂見的兒童語言,不管是語法還是生詞,都很考驗孩子的記憶力。
不止短期記憶,還有長期記憶。
背完金句之後,過段時日要再回來複習以前會的句子,有的孩子那時候還牢牢記著,有的孩子就忘記了。
我看到的是,有自控能力的孩子更聰明些,那些淘氣的孩子,反倒差很大一截。
不少家長以為現代孩子都有多動症,不守紀律是正常的。
開始時候我也以為是。
可是去了兩次BSF children program當幫手以後,見過20多個非華人的孩子,兩相一比較才發現,所謂的這些“多動症”並非天生,而是後天不少父母疏於管教的結果。BSF的孩子們,15分鍾時間聽講課,非常枯燥,孩子們有溜號的,有躺在地上的,有坐地上的,不是每個都盯著老師,老師也不管孩子們什麽姿勢,隻要不打擾別人就好。
他們真的很安靜,能夠做到不打擾別人。
光是這一點,對很多華人孩子來說就已經無法做到了。
不是多動症,其實是疏於管教。
這個疏於管束,跟我們不少華人父母的思維角度有關,我們認為孩子嘛,哪有不鬧的,尤其男孩子,不鬧就是不聰明啊。  
其實淘氣不等於聰明。
能夠集中精力,能夠控製自己行為其實是孩子智力發展的基礎。
基礎不一樣,孩子越大,差別也越大。
尤其到了高中,理論上來說,那時候他們應該可以獨立完成所有作業,自動開發興趣,有效安排時間,根本不需要父母在後麵追追趕趕,父母隻要在旁邊偶爾提個醒就夠了。
如果這個階段獨立性不強,到了大學孩子的問題更會凸顯,比如有的孩子因為遊戲打太多耽誤功課而被退學,有的孩子因為無法有效安排時間而導致大學生活非常痛苦難熬。
所以,不是父母的教法問題,而是父母的想法問題。
不能隻看學習成績,不看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
小時候嚴格一點,大的時候多給孩子一點空間讓孩子發展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他就坐得住,可以發揮他所有的潛力把手頭的事情做好,一旦孩子在這些活動裏具備了足夠的能力,那麽以後家長就可無慮了。
磨刀不誤砍柴工,不能光盯著柴,不管刀是否鋒利結實。
甚至於不必花時間跟別人證明自己孩子是否聰明。
讓孩子自己去證明他的智慧,他的能力,我們當爹媽的,還是花時間把自己日子過好了要緊。
充實快樂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陪伴。孩子聰不聰明,不用去證明,更不必用淘氣程度來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