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春藥”會讓人早亡?
文章來源: 一點即通2015-03-23 19:43:22
 
 
張藝謀拍的《滿城盡帶黃金甲》裏有個情節, 鞏俐演的那個皇後,被人在每天吃的中藥裏下了毒,那種毒藥叫“斷腸草”。情節雖是電影虛構,但“斷腸草”確實有,它是一種中藥,叫烏頭,和我們更加熟悉的附子,是同一種植物,母根是烏頭,附在邊上的根就是附子,過量的烏頭和附子可以引起嚴重的心律失常,由此致人死亡。
 
烏頭和附子,都是中醫裏的補陽藥,壯陽藥,魏晉時期“五石散”,就用到了壯陽藥中的硫磺,服食者亢奮激昂得貌似體力可以超過壯漢,但很快就會因此夭折。
 
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中曾經寫過,把硫磺埋在花下,那些要等到春天才開放的花,會在寒冷的冬季提前開放,這樣的藥性於人,帶來的瘋狂肆意,堪比花朵的異常“回春”,壯陽藥因此也得名“春藥”。
 
硫磺確實入藥,但隻用在陽氣極度虛弱者身上,比如嚴重陽虛導致便秘時服用的“半硫丸”,用半夏和炮製過的硫磺配伍,治療虛弱得連排便功能都幾乎喪失的人。非此,將其當作日常,無論是早夭的人,還是早開的花,都是一種缺少善意的催化。
 
中國從正史到野史,有很多關於“春藥”的傳說,“春藥”就是壯陽藥,除了電影裏的這種急性中毒之外,中國曆史上的多位皇帝,還有後來的功夫明星李小龍,他們的死都被認定與長期的,過度服用此類藥物有關。由此也清楚地提示:過度的補陽,壯陽不是好事,是會消耗精力,甚至會縮短壽命的。那麽,中醫說的陽氣到底是什麽?人們為什麽一定要壯陽?
 
打個比喻,人的生命就是一根燃燒的蠟燭,蠟燭上的火苗是陽,下麵的蠟燭是陰。如果這個火苗熄滅了,就算蠟燭的體量再大,也沒有價值了。這也就是生與死的區別,後者即便身材依舊五髒俱全,蠟燭還是完好的,但火滅了,陽氣盡了,也就沒了生機。
 
但是,如果蠟燭上的火苗燒得太旺,太快,底下的蠟燭很快就要被燒完了,這個生命雖然燦爛,看似茁壯,但是短暫,不能持久,服食壯陽藥、春藥而死的人們,就是因此原理。
 
這個規律早就被我們的先人觀察到了,以至於民間有“破罐熬好罐”的說法,意思是,身體虛弱的人,有時反比身體好的人活得長,特別是那些身體“特別好”的人。因為虛弱,在某種程度是火苗燒得不夠旺的結果,但恰是這個結果,節約了他們的陽氣。
 
因此,要想讓生命之火燃燒得長久,就要愛惜這個火苗,既不能熄滅,又不能過旺,甚至要珍惜著,節省著用的,因為它是人身的火力,更是生命的活力。所以,中醫對陽氣,給出了極高的評價:“天之大寶隻此一輪紅日,人之大寶隻此一息元陽,”元陽,就是我們常說的陽氣。
 
 
自然界的萬物生長離不開太陽,所以太陽是“天之大寶”,人體的生命維持靠陽氣,陽氣就像自然界的太陽一樣重要,是“人身之大寶”,所以,我們的整個生命過程,其實都是陽氣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再到弱的循環,而維護生命,治病養生的過程,不管用什麽辦法,其實都是保護陽氣的過程。
 
漢代張仲景,被稱為中醫“醫聖”,他寫的《傷寒論》,全稱《傷寒雜病論》,是中醫第一部臨床經典,至今都是後世中醫依照的理論準繩。這本書中涉及的病種不隻是受寒引起的,而是全科的,所以叫“雜病”,之所以之前還冠以“傷寒”,因為寒是直接傷陽氣的,陽氣受傷之後人會生病,會死亡,醫聖強調“傷寒”,其實就是強調保護陽氣,而保護陽氣也貫穿在中醫學對各種疾病的治療和調養之中,無論是陽氣於生命,還是保護陽氣於中醫,都是第一位的,最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