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打開上海石庫門的童話記憶
文章來源: 心雨煙塵2014-04-15 03:19:44

品程乃珊文 賞李守白畫——為你打開上海石庫門的童話記憶

 

 

                                                

                           【 程乃珊】

 

   石庫門時代的生活是很拮據的,廳房不分,門口擱隻煤爐就是廚房……但人的記憶總不自覺地帶著一種選擇性,對逝去歲月的懷念,猶如憶起多年前的舊愛,隻記得當年種種的好……

 

     

       上海石庫門,滿載著代代老去的孩子的回憶:青磚煙囪邊棲息的灰鴿,各家後門灶間溢出的彌散在橫弄堂裏的油氽帶魚的焦香,伸出天井圍牆的迎風搖曳的夾竹桃,靜靜地半啟著的嵌著彩色玻璃的、有著很中國的鏤花圖案卻又有個很洋氣名字的法蘭西長窗,樓上前樓窗口不時伸出一竹竿滴水的大紅大綠的花床單、滾著花邊的令似懂非懂的我們常會生出莫名心悸的曖昧的內衣……如是,滿眼一片濕漉漉的姹紫嫣紅,花開遍地,恰如畫家剛完成的一幅重彩畫!亭子間窗楹後,垂著大金花盞的窗簾緩緩拉開,晃過一張不年輕的女人的臉麵,描畫得很精致的五官有種古典的冷豔,她是整幢房子一則永遠解不開的謎……誠然一切庸庸碌碌,滿目紅塵俗浪,卻是如此活色生香,曾經那樣熱鬧地裝飾了一個人文茂盛的時代,成就了則則已湮遠的都市傳奇。

 

   

       時光就這樣悄悄地從我們指掌中流逝,原設計為一戶人家居住的石庫門,漸漸演變成七十二家房客拚住的大雜院,石庫門以她母親般寬厚的懷抱,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四方過客提供一個家。石庫門內的生活看似淩亂瑣碎,擁擠吵鬧,卻藏龍臥虎,滿溢著市井的溫馨和守望相助的情懷,是海派文化賴以生存的土壤。石庫門是上海近代城市文化的圖騰,是解不清摸不透的海派繁榮的密碼庫。

 

 

      小小一幢石庫門,載得起一部沉甸甸的上海都會史,隻是,你必須讀懂石庫門裏的文化符號。

      當成片成片的石庫門從我們城市版圖消失後,我們才驚覺,消失的不僅僅是石庫門的建築,而是幾代的人文傳統和生活模式。 

 

 

       其實沉寂了多年的石庫門裏的喧鬧並沒有消失,隻不過凝結在時空的某一處,隻留待有緣人細細為她拂去時光隧道上飄落的塵埃。

 

 

    畫家李守白用纖細的筆觸、大膽甚至誇張的猶如中國年畫的豔俗的著色,為我們描出了幅幅生生猛猛的石庫門浮世繪。他完全有理由如此大膽,因為他太諳熟石庫門內的每一個細節,完全可以天馬行空,揮筆自如,得心應手。他的畫筆恰如石庫門本身——濃鬱中國城門餘韻的高深圍牆與歐洲文藝複興時代圖案的窗框門飾互相呼應,西洋外來元素與中國傳統的屋宇結構和諧統一——原汁原味的海派之風。作者對石庫門充滿鍾愛和眷戀,他故意讓筆下的石庫門有種童話般的不真實的輝煌:誇張到幾近不成比例的造型、豔麗眩目的色彩……,因為那是他的夢!但石庫門裏的文化符號,他卻是運用寫實的手法,嚴謹逼真,哪怕一條鹹魚、一隻油膩膩的砂鍋、一雙珠花拖鞋,都是一絲不苟。最精彩的是在他多幅畫麵中出現的那幾把黃竹椅,椅上一把蒲扇、一本翻到一半的線裝書和壓在上麵的一副老花眼鏡,椅子的主人,似隻是走開一陣,世上卻已是花開花落、幾換人間,空留著那幾把黃竹椅,遺世地散落著,獨對天地暮色,恬淡中有一份天長地久的守候和期盼……

 

 

寫在後麵的話:

 

       這篇《記憶中的童話——石庫門》是上海知名女作家程乃珊女士於2008年為李守白先生提筆而作。一晃時隔6年,上海Lady已與我們天人永隔,回首五年中與程老師相識相交,精致如她是上海女人美麗優雅的絕好代表。如今回顧她的文字,細膩的能觸摸到老上海的靈魂。

       在這個雨後的下午,翻開《藍屋》,品一杯香茗,在藝術和文學的雙重浸潤中走進記憶中的童話——上海石庫門。

(以上文字源自程乃珊,畫作為李守白原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