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黃種人和中國人起源
文章來源: 老生常談122018-02-12 15:20:49
  東亞黃種人和中國人起源

一。東亞黃種人和中國人起源

首先需要糾正大家的一個傳統觀念:中國人皮膚的顏色不是黃色的,而是淺棕色的。中國人眼睛的顏色不是黑色的,而是深棕色的。中國人的頭發的顏色也不是純黑色的,而是帶有一點深棕色的。對於中國人種族上的這種性狀特征,我們需要了解它的來源。在此之前,我們又必須了解中國人的種族構成。

中國人的種族來源,由兩大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歐亞部落的血統,一部分是古亞洲人的血統。古亞洲人是第一次出非洲的人群,而歐亞人是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中的第二次擴張的人群。古亞洲人分為兩種,一種是矮黑人(D-YAP),他們和非洲黑人(尼格羅人)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另一種是棕種人(C-M130)。

純種的矮黑人是印度的安達曼人,東南亞的維達人等,而純種的棕種人如今已不存在,但他們是蒙古人,女真人,澳大利亞土著等民族的直係祖先。矮黑人,棕種人先後從亞洲南部北上東亞後,膚色變淺。矮黑人中最進化的一支是日本的阿伊努人(蝦夷人),它們是紋繩人的後裔,也是大和民族的重要底子。另外,西藏人中也擁有大量的矮黑人父係成分。

第二次出非洲的人群被稱為中東部落(F-M89),其中的一支演化為歐亞部落(K-M9),其餘進化成地中海-高加索人種,屬於暗白人種。

歐亞部落的原始人種屬於未分離的黃白人種,又演化成好幾支。其中一支形成東亞部落(NO-M214),被稱為黃種人(又稱華夏-芬蘭人種),另有一支形成中亞部落(P*),屬於早期的白種人。

東亞部落的黃種人又分離為兩支,一支是芬蘭人,部分北亞人的直係祖先(N-M231),另一支則形成中國人,東南亞人的直係祖先(O-M175)。在M175的基礎上,東亞地區的黃種人演化為華夏,東夷,百越,苗瑤,百濮,南島等一係列民族。

而中亞部落也分化為兩支,一支是印第安人和他們的北亞祖先(Q-P36),一支是主流歐洲人和印度雅利安人的祖先(R-M207)。

其中進入歐洲的白種人是後來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波羅的人,克爾特人的主要祖先(當然這些民族還有少部分其他來源)。這些生活在歐洲北部的人群是相對比較純的歐亞部落後裔(主要是中亞部落,少數屬於東亞部落),他們被稱為諾迪克人種(又稱北歐人種,白海-波羅的人種),屬於顯白人種,也是狹義上的白種人。他們和南歐的地中海人屬於不同的人種,在混血程度不高的史前,相比於純種的地中海人和阿拉伯人,純種的諾迪克—雅利安人和東亞的純種黃種人血緣關係要更接近。

北歐的諾迪克人種和南歐的的地中海人種在歐洲中部地區發生混血,形成了阿爾卑斯人種。一般認為,諾迪克人是典型的白種人,而阿爾卑斯人是典型的歐洲人,地中海人則接近中東人。亞洲黃種人和亞洲棕種人矮黑人大約在10萬年前就已經分離,而亞洲黃種人和北歐白種人大約在4萬年前的伊朗高原上分離,而傳統認為東亞的黃種人和歐亞大陸北部的黃種人大約在3.5萬年在阿富汗分離,不過最新的研究顯示這兩者的實際分離時間可能比原來的認識大大縮短,並且分離地點很可能在雲南一帶。

另外需要說明,中國人也有部分芬蘭-烏拉爾黃種人的血統,不過和歐洲黃種人屬於不同的子類型。這些也非常的重要。

回到中國,我們簡要得概括一下中國人大體上的血緣構成:

  父係=壓倒性的黃種男人(F係下的K係)+極少量矮黑男人(M168下的C)+極少量棕種男人(M168下的D)+極少量的暗白種男人(M168下的F係)+極少量的顯白種男人(F係下的K係)((黃種成分南北差異不大))

母係=部分黃種女人(N係下的R係)+部分矮黑女人(非非洲人的M係)+部分棕種女人(非非洲人的M係)+少量暗白種女人(非非洲人的N係)+可能的極少量的顯白種女人(N係下的R係)((黃種成分由南向北遞減))


以上是以父係的Y染色體遺傳標記(父傳子不傳女,子傳孫)和母係的mtDNA遺傳標記(母傳子女,女傳後代,但子不能傳後代)為標準的大致比例構成。但決定體質的主要是常染色體。常染色體是一個人父親家族的所有直係祖先和母親家族的所有直係祖先的混合,但比較容易被環境改變而不太穩定。中國人身上具體到底有多少是歐亞人血統,有多少是古亞洲人血統,這是一個很複雜的,至今還未有定論的問題。但可以肯定南方人是比北方人更純的黃種人,中國最純的黃種人是在兩廣一帶,這些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雖然南北漢族父係有80%以上的同宗,母係也有50%的同宗,但是從各種方法研究常染色體的結果來看,北方漢族和北方少數民族,日韓人棕種成分比較多,並且聚類在一起,南方漢族和東南亞人的黃種成分比較多,並聚類在一起,兩者之間以長江為界徑渭分明。這說明南方人總體上的的黃種血統普遍要多於棕黑血統,而北方人則不好說。(其實這個結論從母係遺傳的線粒體DNA各類型的分布情況就可以得出了)。由於曆史上北方漢族的大規模南下,使得今天的南方漢人融入了更多的古亞洲血統,和東南亞人區分了開來。當然,氣候也能影響常染色體的反映狀況,這種聚類也有氣候的因素。

在開始分析中國人的相貌特點以前,有必要列舉新亞洲人(純黃種人),古亞洲人(矮黑棕種人),諾迪克人(北歐人),地中海人(包括中東人)之間的一些體質上的性狀特征如下:

1.純黃種人 棕色眼睛 雙眼皮 大眼睛 兩眼居中 中眼窩 中鼻梁 闊鼻頭 瓜子臉 麵部線條柔和 深棕發 直發 長頭型 中顴骨 淺棕皮膚 身材中等修長 無羅圈腿 體毛較少 腦容量最大

2.古亞洲人 黑色眼睛 單眼皮 小眼睛 兩眼靠鼻 淺眼窩 扁鼻梁 塌鼻頭 驢窄臉 麵部無立體感 純黑發 卷發 短頭型 高顴骨 深色皮膚 身材矮小粗壯 有羅圈腿 體毛發達 腦容量一般

3.諾迪克人 藍灰眼睛 雙眼皮 大眼睛 兩眼居中 中眼窩 中鼻梁 圓鼻頭 介於14 麵部線條柔和 金黃發 直發 長頭型 中顴骨 白色皮膚 身材高大強壯 無羅圈腿 體毛中等 腦容量較大

4.地中海人 棕褐眼睛 雙眼皮 大眼睛 兩眼居中 深眼窩 高鼻梁 鷹鉤鼻 橢圓臉 麵部立體感強 棕褐發 卷發 長頭型 高顴骨 淺棕皮膚 身材中等較壯 無羅圈腿 體毛發達 腦容量一般

需要說明的是,人類學中一般不用眼睛,皮膚,頭發的顏色作為判定種族的根本依據,因為這些在史前的進化過程中是很容易改變的。即使在進化的自然選擇作用大大降低的現代社會,一個民族的高矮胖瘦也是比較容易改變的。所以這些都不是根本性的人種特征。判定種族差異的根本區別主要在於人的骨骼方麵,尤其是測定各項頭骨數據,因為骨骼尤其頭骨比較穩定不容易被環境改變。這樣,我們可以發現,除去某些處於邊緣化的印第安人在北亞的近親部落以外(北歐人與地中海人混血而成的阿爾卑斯人是後來形成的),東亞的純黃種人和北歐印度的純白種人其實是整個歐亞大陸上血統最接近的人種!這不僅在已經遺傳科學上獲得了證明,而且在體質觀察中也可以被確認。

寫到這裏,積累了上麵的這些基礎知識,現在就可以著手解決標題所提出問題:既然北歐人的祖先和中國人的祖先血緣關係如此接近,為什麽中國人長得和北歐人不一樣呢?為什麽中國人沒有強壯的體格,高鼻深目,金發碧眼,白色的皮膚呢?


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初步結果----DNA數據

北吳(包括蘇南、上海、杭州灣兩岸)人父係:漢血統65%,苗瑤族O3d血統10%,棕色人種C血統5%,越人O1血統20%;
北吳人母係:越人50%,棕色人種5%,苗瑤族20%,漢人25%。
南吳(不包括蘇南、上海、杭州灣兩岸)人父係:漢血統40%,苗瑤族(主要是佘族)O3d血統10%,棕色人種C血統10%,越人O1血統40%;
南吳人母係:越人60%,棕色人種10%,苗瑤族10%,漢人20%。
廣東省廣府人父係:越人O1血統40%,秦漢漢族血統10%,宋朝漢族血統50%;
廣府人母係:越人血統80%,漢族血統20%。
閩南人父係:陳元光係漢族40%,其他漢族10%, 越人O1血統40%,棕色人種C血統10%;
閩南人母係:越人60%,棕色人種20%,漢人20%。
閩北人父係:王審之係漢族50%,苗瑤族(主要指佘族)O3d血統10%,越人O1血統30%,棕色人種CD血統10%;
閩北人母係:越人50%,棕色人種10%,苗瑤族10%,漢人30%。
客家人父係:秦漢漢族10%,宋朝漢族30%,苗瑤族(主要指佘族)O3d血統30%,越人O1血統10%,棕色人種C血統10%;
客家人母係:越人30%,棕色人種10%,苗瑤族30%,漢人30%。
湘人(不包括西北部操官話的地區和東部操贛語的地區)父係:贛人(剔除裏麵的漢血統成分)血統15%,贛人漢血統15%,其他漢血統30%,苗瑤族O3d血統30%,棕色人種C血統10%;
湘人(不包括西北部操官話的地區和東部操贛語的地區)母係:越人10%,棕色人種10%,苗瑤族50%,漢人30%。
贛人父係:漢血統50%,苗瑤族O3d血統20%,棕色人種C血統10%,越人O1血統20%;
贛人母係:越人30%,棕色人種10%,苗瑤族20%,漢人40%。
江淮人父係:漢血統70%,苗瑤族O3d血統10%,棕色人種C血統5%,越人O1血統15%;
江淮人母係:越人30%,棕色人種5%,苗瑤族25%,漢人40%。
西南人(雲南、貴州、廣西北部、湖南西北部、湖北西部)父係:贛人(剔除裏麵的漢血統成分)血統10%,贛人漢血統10%,其他漢血統50%,苗瑤族O3d血統10%,棕色人種C血統10%,藏緬O3/D人血統10%;
西南人母係:藏緬人(主要在四川)20%,棕色人種10%,苗瑤族(主要在湖北)30%,漢人40%。
中原官話區西部父係:漢血統90%,阿爾泰P血統5%,棕色人種CD血統5%;
中原官話區東部父係:漢血統90%,阿爾泰P血統5%,棕色人種CD血統5%;
中原官話區東部父係:漢血統90%,阿爾泰P血統1%,阿爾泰突變之印第安Q血統1%,棕色人種CD血統5%,越人血統3%;
蘭銀官話區:漢血統85%,阿爾泰P血統10%,棕色人種CD血統5%;
秦晉方言區父係:漢血統85%,阿爾泰P血統10%,棕色人種CD血統5%;
北方官話區之冀魯官話區:漢血統85%,阿爾泰P血統5%,阿爾泰突變之印第安Q血統2%,棕色人種CD血統3%;
北方官話區之北京-東北官話區:漢血統80%,阿爾泰P血統10%,阿爾泰突變之印第安Q血統3%,棕色人種CD血統3%,越人O1血統4%;
北方官話區之膠遼官話區:漢血統80%,阿爾泰P血統10%,阿爾泰突變之印第安Q血統3%,棕色人種CD血統1%,越人O1血統6%。

藏族父係:棕色人種D血統50%,漢血統炎帝係O3/O3e血統50%;
藏族母係:棕色人種ag/axg血統10%,漢血統炎帝係血統90%;
羌族父係:棕色人種D血統20%,漢血統炎帝係O3/O3e血統80%;
羌族母係:棕色人種ag/axg血統0%,漢血統炎帝係血統100%;
氐族父係:棕色人種D血統100%,漢血統炎帝係O3/O3e血統0%;
氐族母係:棕色人種ag/axg血統10%,漢血統炎帝係血統90%;
新疆蒙古人(西蒙古)父係:阿爾泰P血統60%,雅利安血統10%,漢族血統10%,棕色人種C血統20%;
新疆蒙古人(西蒙古)母係:阿爾泰血統60%,雅利安血統10%,漢族血統10%,棕色人種血統20%;
東蒙古父係:阿爾泰P血統45%,雅利安血統5%,漢族血統40%,棕色人種C血統10%;
東蒙古母係:阿爾泰ab3st血統60%,雅利安fb1b3血統0%,漢族血統30%,棕色人種ag/axg血統10%;
滿族(扣除祖先是漢軍旗的人)母係:阿爾泰ab3st血統40%,雅利安fb1b3血統0%,漢族血統40%,棕色人種ag/axg血統10%,越人血統10%;

北朝鮮父係:阿爾泰P血統30%,雅利安血統0%,漢族血統50%,棕色人種C血統10%,越人O1血統10%;
北朝鮮母係:阿爾泰ab3st血統50%,雅利安fb1b3血統0%,漢族血統20%,棕色人種ag/axg血統15%,越人血統15%;
南韓父係:阿爾泰P血統30%,雅利安血統0%,漢族血統40%,棕色人種C血統10%,越人O1血統20%;
南韓母係:阿爾泰ab3st血統50%,雅利安fb1b3血統0%,漢族血統10%,棕色人種ag/axg血統20%,越人血統20%;
日本阿依努人父係:棕色人種D血統100%;
日本阿依努人母係:棕色人種ag/axg血統100%;
大和民族九州島父係:阿爾泰P血統30%,漢族血統40%,棕色人種D血統10%,越人O1血統20%;
大和民族九州島母係:阿爾泰ab3st血統50%,漢族血統10%,棕色人種ag/axg血統20%,越人血統20%;
大和民族本州島關西父係:阿爾泰P血統30%,漢族血統30%,棕色人種D血統20%,越人O1血統20%;
大和民族本州島關西母係:阿爾泰ab3st血統40%,漢族血統10%,棕色人種ag/axg血統30%,越人血統20%;
大和民族本州島關東父係:阿爾泰P血統30%,漢族血統10%,棕色人種D血統40%,越人O1血統20%;
大和民族本州島關東母係:阿爾泰ab3st血統30%,漢族血統0%,棕色人種ag/axg血統50%,越人血統20%。


三。人種名稱標準

A。政治正確版

一。黑種人(尼格羅人種)
1。古黑人:A
2。老黑人:B
3。新黑人:E(E3b除外),部分D*,DE,少數R1b1

二。白種人(高加索人種)
1。古白人:G,H,I,J,部分F,個別F
2。老白人:E3b,E3c
3。新白人:R,P,L,部分K

三。棕種人(澳大利亞人種)
1。老棕人:C2,C4,C5
2。新棕人:M,部分K

四。黃種人(蒙古人種)
1。老黃人:C1,C3,D(部分D*除外)
2。新黃人:O,N,NO,Q,個別K,個別F

B。言論自由版

一。黑種人(非洲—日本人種)
1。小黑人:B
2。矮黑人;D
3。大黑人:E,DE

二。白種人(歐洲人種)
1。暗白人:G,H,I,J,L,M,部分F,部分K
2。純白人:R,P,部分K,個別F

三。棕種人(蒙古人種)
1。黑棕人:A
2。純棕人:C

四。黃種人(華夏人種)
1。純黃人:O,N,NO,個別K,個別F
2。白黃人:Q,個別K,個別F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