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級和78級高考擴招
文章來源: 老生常談122017-10-29 10:28:27

77級和78級高考擴招

1977年高考招生27.3萬,錄取率4.8%;

1978年高考招生40.2萬人,錄取率7%;

1979年高考招生28萬人, 錄取率6%;

1980,1981年高考招生都是28萬人。

時間(年)

參加高考人數(萬人)

錄取人數(萬人)

錄取率(%)

在校生(人)

1977

570

27.3

4.8%

 

1978

610

40.2

7%

 

1979

468

28

6%

 

1980

333

28

8%

 

1981

259

28

11%

 

 

關於77級擴招走讀生

因為77級高考太匆忙,各省招生辦和大學招生辦沒有時間考慮第二誌願,除了個別學校,個別省外。這樣很多考生第一誌願沒有被錄取就名落孫山了,還有一些政審時父母的曆史問題還沒有結論影響了錄取,因此落榜。

77級錄取後已經開學,大工院長屈伯川博士看到還有不少分數不低甚至挺高的考生因為各種原因沒被錄取,深感國家用人之際太可惜,於是他寫信向教育部提議增加錄取。鑒於各校校舍教學等設施不足,建議對有條件走讀的考生分數夠了可以錄取,自行解決住宿,通勤上課。這樣即多培養了人,又解決了學校設施不夠的困難。

教育部采用了屈博士的建議,這就是77級走讀生的來龍去脈。77級是在1978年3月份入學,而走讀生是2個月後的5月份入學。學校放暑假時,走讀生不放假,追趕課程。待到78級9月份入學時,77級走讀生全部住入學校。

關於78級擴招

78級招生,根據學校能力原計劃招生數量比77級27.3萬略多一點。比77級改善的是招生時間充足,所以第二誌願,甚至第三誌願都可以錄取。

所謂的分數線是這樣定的:各省招生名額是分配固定的,各省分數自高向低排列,截取錄取名額的數量,再向下預留一些以備因身體,政審等其它不合格的情況,以最低這個分數定為錄取線。

所以過錄取線和錄取的學生之間大體差不多,並沒有大量過錄取線而沒被錄取的現象。

但是78級確實擴招2次,使得錄取了40.2萬人,比77級多了13萬人,即比77級多錄取了50%的學生。

78級招生還是以社會青年為主,即以知青,農村青年,工廠青工等為主,以應屆生為輔。在錄取線以下接近錄取線的考生還有一大批。

78級招生數量是根據學校設施能力來定的。所以難以短時增加設施。於是按照77級走讀生的辦法,對有走讀條件的考生進行擴招,是三年製,大專學曆,冠名為分院。當然考生所在地沒有大學,特別是農村青年就沒有這個機會。北京,上海,天津,武漢,西安,南京,沈陽,廣州,大連等高校聚集的城市的考生就有了更多的機會。

當這些擴招生上學後,沒被錄取的考生的家長有的很有勢力和權力,不甘心,又繼續爭取擴招,結果又進行第二次擴招,擴招一批分數更低的考生,名為專修班,二年製,大專學曆,主要是為學校和研究機構培養實驗室實驗員,工作單位更好。

半年後,在擴招考生家長權勢的運作下,第一批擴招生從大專改為本科。在80年時,這些專升本的分院從主校分離出去,成立了各大城市的市屬大學。在北京因為高校多,各分院聯合起來成立一所聯合大學。在大連,分院變為大連大學。

這兩批擴招的學生走後門的不少。因為學校自己說算,不像首批錄取那麽嚴格。權力在這裏起了不小作用,所以可以專升本,分院獨立出去建校,繼續擴招,2年即為大專。那首批錄取為中專的可能吃虧了。

經過77級,78級高考,已經給了社會青年2次機會,到79級高考時,考生就不是主要麵向社會青年了,但是基本是社會青年的最後一次機會,遼寧對考生限齡為25周歲,因此也就沒有再擴招。

到80級高考時,考生幾乎全部是應屆生,對文革時青年的入學考慮基本結束。從此以後,高考走向正規化,招生麵向應屆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