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懸的曼城“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風波
文章來源: sublexical20132013-11-07 03:13:19

小清新的身份意識,大中華的愛國情懷

 

這個秋天,很多大陸人是通過了英國曼徹斯特“舉旗風波”,知道了台灣歌手張懸。張懸的歌,慢慢聽了一遍,基本上都是政治元素稀缺的歌曲。如果仔細考證一下她的身世,還是來自深藍世家,她認同青天白日滿地紅,情有可原,對得起“家”和“國”兩個字。如果回放當天的錄像,現場並非網絡所渲染的那麽激烈對立,而且有著麥克風優勢的張懸,表達了很多想法,大陸學生聲音自然被淹沒了。

張懸之後發表的網絡自辯,小小總結了她的愛民國愛台灣意識,屬於小清新係列,與她的詞曲創作風格一致,又比一般到大陸圈錢的台灣藝人要有思考深度。兩者結合,使得她在大陸處境會有點被動,因為小清新的受眾不是大陸社會最有影響力的群體,對她支持不足,而藝人的思考深度,又常常招致更多愛較勁的公知式的學理分析,比如在下。一旦陷入這樣的媒體泥淖,會讓她的處境更加複雜,但願輿論適可而止。

其實,張懸的台灣身份意識已經是溫和的,現在舉的還是一麵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子,而不是另一麵白底綠島旗。退後一步,當年毛澤東的頭像還曾在這麵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子之下,周恩來的帽子上是一顆青天白日徽章,身居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中將副部長一職。

隻不過形勢變化快,大陸的崛起,旗子裏的紅顏色要占據更大的份額。與台獨觀點不同,統一台灣的政治訴求,在大陸有一個非常主流答案,而在海外,大陸的觀點、聲音和邏輯其實還是相對弱一點的。在海外,不管大陸人,還是港台華人,統獨議題都會遭到挑戰,而不是一邊倒地有個明確答案。這點大陸必須意識到,大陸的留學生也要學會麵對類似的挑戰。還好這次有了網絡和討論,讓人看到了這個問題。

最有意味的也許是,張懸事後回應的“旗幟,鳳梨酥,高山茶,台灣米和繁體字”,這樣的敘事方式,顯示了一代台灣年輕人的身份意識。這種意識和文風的代表性人物,應屬龍應台女士。龍女士多年來對大陸和中國政治文化的批評,更多是以推崇台灣的價值觀為目標。

確實,大陸對於台灣價值觀上尚缺乏多層次的了解,去了一趟台灣,回來之後,受了氣,就數落幾句導遊,受到善待,就稱讚“中華文化”療效顯著。其實,台灣價值觀之中,除了中華之外,還有日本。隻不過兩岸設下的談判桌上,中日文化因素無法拿到台麵,更不敢去調和,於是台灣在政治上生成出一個台灣意識來,作為折衷調和的產物,避免了兩岸激烈對抗,又可以撫慰普通人的心靈,以大陸為對立麵,強化自己的優越感。但是,越來越多人的意識到,大陸今天出現的社會亂象,在台灣騰飛的年代裏,都曾經有過。最近,海外廣為傳播的台灣食品安全問題,更是對台灣製度優越感的小小警示。

小清新的身份意識,可以給一代人某種安慰和自豪感,卻無法給一個政治實體以安全感,最終是要點破自己內在矛盾的。在海外開放言論環境裏,不僅統一遭到質疑,獨立也並非是天生正確的。台灣人要問自己最終要走向在哪裏?要成為一個兩千三百萬講閩南話(台灣稱之為台語)的國家嗎?

其實,最敏感的還是台商,說話也老道很多。比如,最近郭台銘先生就抱怨,大陸沒把台商當自己人。這種明批暗送的手法,遠比小清新要計算得清楚,對未來也看得現實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