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啃《紅樓》謀名利的'家“們
文章來源: irislee762013-05-21 05:38:13
吃完晚飯在操場轉悠,不知怎麽想起這話題。
 
厚古薄今是人類通病,前人吃飯的一隻碗,留上幾百年就成古董,文學作品也是如此,前人飯後消遣的文字,比如才子風月小說,在當時無人問津之,留上幾百年就成經典。想《紅樓夢》初誕生時,不過是一市井小說,(並非說它不好,而是在明清時期,小說屬於下三流,登不上大雅之堂),既不暢銷,又不熱門,無任何書商想買斷,而且點擊率超低那種,換不來名氣與地位,甚至連一頓飯都換不來。
 
 
哪知道過了幾百年,在帝王家族追捧下,七改八改評來評去,居然成了熱門題材,從一百多年前開始,上至貴族下至平民,很多人靠啃它過日子,扭曲之塗改之,改編之八卦之,無所不用其極,其追捧達到極致,明明是宿命論的愛情,卻給它扣上反封建的帽子。看那些靠啃紅樓為生,靠八卦紅樓緋聞賺錢,把本該開拓創新的精力,用來解剖所謂紅樓之”迷“,翻來覆去熱炒它的名家,給我的感覺——很有”80後啃老族“的風範。
 
 
也許是乾隆喜歡這書,所以它就沾上皇家氣。有的把它跟曆史牽連,跟康熙的阿哥們牽扯,湊湊清穿劇的熱鬧;有的把它跟政治相連,說是反清複明的作品,更多的是分割剖析,仔細研究它的每個詞,一個詞都能寫一本書,說作者為啥用這個詞,而不是用另一個詞,哈哈,如周汝昌這樣的前輩,專業紅學家寫書也罷了,還有的作家湊熱鬧,不寫小說改寫紅評,因為後者更賺眼球,更輕易博得名與利,比絞盡腦汁寫小說容易多了!
 
 
寫小說的人都知道,所謂的曆史和政治,無非是一個背景,作者牽強附會之,無非為了熱鬧,有可寫的題材而已,真要影射什麽?其實啥也不想影射。至於說書上某個詞,記得有一個笑話,說某佛經中一句話,意思非常之古怪,幾千年來無人能解,後來有人去問佛祖,佛祖說沒什麽啊,我就是打了個飽嗝,被弟子們記下來啦!O(∩_∩)O哈哈~我也喜歡看《紅樓》,沒有貶低它的意思,隻是說想看一本小說,就帶著消遣之心去看,無需仰視之崇拜之,不要帶太多框框。
 
 
 
“言必談紅樓”,金庸瓊瑤乃至桐華,如今成名的作家,幾乎個個受它影響(俺自己也有一點點,^_^)有的還影響非常深,遣詞造句濃濃”紅樓風“。前人的經典之作,影響後來人是難免的——無論科技學術文學,都是前人影響後人,後人站在前人肩膀上。但若說它是小說巔峰,那就有些誇大其詞。《紅樓》貴在其真其細,但礙於題材的選擇,卻不能成其深其廣,它就是一個拙政園,隻是江南園林的巔峰,卻非世間最美的風景。
 
 
 
中國江南造園技術,講究“細微之中見丘壑”,“方寸之間容天地”,但事實上江南園林,無論如何曲折精巧,費盡心機去設計,也做不到容納天地。真正的大山大海,大江大湖,大漠草原,其雄偉壯觀奇詭,豈是方寸之間能容?那些孤芳自賞的士子,隻看過江南的園子,蹲在狹小的世界中,以為自己洞悉天地,可見過真正名山大川?
 
 
 
我看李少紅改編的《紅樓》,隻看一兩集就覺得悶,宿命論的雲霧籠罩著,令人鬱結而氣悶不已,江南士子的頹廢低落,在劇中前幾集表現無遺,那種感覺就像逛園子,一個曲折幽深的小院子,逛來逛去出不去,人生就被憋屈在裏麵,心被束縛得伸展不開。大觀園再精美壯觀,也隻是一個人造園林,與自然壯闊的山水沒法比。
 
 
 
大觀園中的兒女們,裹足於這個人造園子,當夢幻園林被毀之後,就覺得人生沒了路,死的死逃的逃,沒人掙脫命運的擺布。正如桐華《步步驚心》中,渲染的那種宿命感,我一直覺得奇怪,若曦為何不離開皇宮,去找自己唯一的真愛?一個聰明強幹的女孩,離開皇宮就活不成麽?幹嘛要卷入九王奪嫡,機關算盡太聰明,最後誤了卿卿性命?
 
 
 
桐華說她去美國時,隻帶了一本紅樓夢,但她沒靠寫“紅評出名,靠啃曹公換取名利,可見她是真愛惜之。張愛玲評論《紅樓》,看到第81回的時候,隻覺眼前一黑,她也極少寫紅學評論,更不靠啃它過日子,她也是真的愛惜。
 
 
我覺得真愛紅樓者,就是單純去閱讀之,從中獲得審美樂趣,絕不刻意研究分析之。本來很單純的作品,帶著單純的心,去欣賞它的美與醜,評判它的優與劣就很好。一旦被抬高成權威,就像名人被抬上神壇,反倒看不出它真的好了。這話不管你信不信,我想賈寶玉和林黛玉肯定讚同,^_^
 
 
 
想知道自己愛紅樓,是真愛還是隨大流嘛?^_^   想象自己穿越時空,回到三百年前,曹雪芹還沒出名,拿稿子換不到劣酒,乾隆也沒追捧它的日子,你是否仍舊愛讀它,懂得它真正的好處,願意花幾文錢買下來,留在家中細細研讀?如果是那就是真的愛。

 
 
 
 






感謝閱讀我的文章,歡迎留言評論!


歡迎閱讀我的小說,點擊瀏覽iris的博客:
iris的夢幻城堡   http://blog.wenxuecity.com/myindex/62152,各種長短篇小說連載,為您講述精彩故事與曆史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