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
文章來源: 北美君子2013-06-15 17:51:35

在經曆了人生中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的教育,相處了無數個同學之後,到現在為止,影響最深,來往最密切的是醫學院同學,而且是全班所有36位同窗,男的,女的,老的,少的。

我是文革結束後的第一屆77級的醫療係大學生。我們醫學院醫療係77級共有8個班,每班36人。 我們班有20名男生,16名女生。在那時,和理工農林專業比,30多人一個班有16個女生,有點奢侈了。

由於文革10年沒正規招大學生了,所以77級和78級允許任何年齡,任何學曆的人報考。我們那個班年齡跨度為16-30歲,有一老三屆的同學已結婚有三個孩子。 學曆中大部分為高中生,也有幾位是初中學曆。我入校那時是20歲,算是同學中的“中年“人。

在這裏,我必須說一句,我們所有7778級的同學直到現在可能都會深深感謝鄧小平,感謝他恢複了高考,使得我們能夠跨入大學之門, 接受高等教育。如靠推薦,我們中絕大部分人是沒有這個機會的。

根據統計,77級的複試錄取比例是大約4%,即25個複試考生中錄取一人。至於初試錄取比例,沒見到統計,也可能沒法統計,因為那規模就像今天考電影學院的第一次海選一樣。

因為大家都經曆過文革,又經過了兩次出生入死的選拔,知曉上大學來之不易,尤其是老三屆的“老”學生,那個學習真是叫個刻苦。直到現在, 如談起我們那兩屆學生,現在還健在的老師都會動容地說,“那是我所見到的最刻苦,最懂事的學生”。寫到這裏,回想起當年那些往事,我也不禁為之動容。

之所以被稱讚為“最懂事的學生”是因為絕大多數學生在入學前都工作了一至幾年,有工作經驗,又有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所以很討老師們的歡喜。

一個宿舍有4張上下鋪的床,住8個學生,但不知怎麽,現在回想起來也沒覺著怎麽擁擠。那時,沒有電腦和手機,也沒覺著生活單調。早上7點起床,做早操後,去食堂吃早飯,8點上課,4節課後12點大家已饑腸轆轆,趕著往食堂吃中飯。午睡一會兒,下午兩點半上兩堂課。下課後,打打球,或者去教室自習。6點半去食堂吃晚飯,晚飯後又去自習直至9點半回宿舍睡覺。  10點睡覺時要吹熄燈哨子。入睡前,8個人自然要說說今天學校的新聞或天南地北胡吹海聊幾分鍾才入睡。這樣的宿舍-教室-食堂三點一線的生活日複一日, 可大家都覺著挺快樂,毫無枯燥的感覺。 時至今日,說起那5年時光,都有著異常親切留念之感。

一個班有正副班長各一名,下設學習委員,體育委員,生活委員,勞動委員及三名小組長。 另外還有班團委書記和黨小組長。 那時同學之間的關係要比現在單純的多,當然矛盾還是有的,也存在誰和誰的關係特別好,及誰和誰不太對勁這些現象。 每個年級配備2名年級老師。如有些事在班內不能解決,就上報到年紀老師來解決。我那時在班上和幾乎每個男女同學都相處很好,直到現在都是這樣。

7778級大部分同學入學時已到了談情說愛的年齡,再經過兩年的學習, 彼此已都很熟悉, 因此盡管大家都集中精力在學習上,但男女同學談戀愛這樣的事是難免的,尤其是在女生較多的學校,如我所在的醫學院的77級, 每班都有。不幸的是,那時學校對於此類事件采取的是壓製措施。 發現後,首先年級老師找當事人談話勸導,如已造成學習下降的則將一方調到另一班強行拆開。屢勸不改的或造成較大影響的同學甚至會被給以處分,這在今天可能會被現在大學生看成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在那時的大學內,公開的談情說愛不是件光彩的事,要有也都是偷偷摸摸的在暗地裏進行,生怕被同學以至年級老師知曉。 現在回想起來,感覺既好笑又悲哀。到畢業時,我們那一級的同學有的班成了1-2對,有的班一對也沒有。我所在的班有兩對牽手。

那時的醫學院醫療係是四年理論課,一年實習。畢業時不像現在自己找工作,而是由學校分配到各地醫院。我們那一屆的分配原則是哪裏來哪裏去。當然也有例外,如成績特別好的外地學生會被選擇留在附屬醫院,在校期間和年級老師配合很好的幾個班幹部被選擇留校當政工幹部培養。

這次畢業30周年聚會,我也特地趕回去參加了。 全年級288人到了180人左右,包括從國外回去的。我們班36人到了28人。 見麵後,大家唏噓不已,百感交集,滄桑和年輪都寫在了大部分同學的臉上,頭發顏色和言談舉止中,隻是每個人的脾氣性格還基本沒變。同學中,很多人都是各醫學領域的專家教授,科主任院長也不少。短短的兩天,老同學們意猶未盡,聲聲道別中注滿了每個同學的真情和不舍。

直到現在,我仍然認為同學的關係是人生中最重要,最親密的人際關係,在有些場合有些情況下甚至比兄弟姐妹的關係還親。大家不知道有沒有這樣的體會,同學之間的幫忙,隻要力所能及一定會盡心盡力去辦,再苦再累也毫無怨言,而且根本就不會想到回報。在異國他鄉,若遇到同學,甚至不是同一屆的校友,都感覺分外親切。

同學間特殊的親密關係存在於各個領域,如公司企業,政府機關,軍隊,甚至在一個國家的最高領導層有時都能看到這樣的關係。用同學做夥伴或助手,是最放心不過的了。當然,同學和校友關係的這種優勢在美國也處處可見,不足為奇。

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和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慶幸的是同學這個字眼仍然能帶給我們清新和溫暖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