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師遇刺就是因為“仇美”嗎?
文章來源: 阿留2024-06-11 12:12:15

俺們小時候寫作文,老師經常說要“小中見大”,即挖掘事情之後的背景和啟示。這個對不對呢?從文學創作的角度說,對,文章要小中見大才能引起讀者共鳴,或者吸引眼球點擊率。但是從實事評論的角度說,未必對。尚未掌握所有事實就長篇大論,更可能是偏頗的想象。

比如最近四位美國外教遇刺,就有不少分析文章,小中見大聯係上了仇美的社會背景。外教遇刺是事實,社會上有仇美情緒也是事實,但問題是,有證據表明兩者之間真的有聯係嗎?我看怕是未必。

報複社會的極端事件,肯定有一定發生的機率。但你要說凶手動機就是仇美,首先他怎麽知道當時當地會有美國人出現?其次一般中國人怎麽可能辨別出美國人英國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亞人?

更合理的解釋,這跟08奧運期間報複社會一死二傷的鼓樓襲擊事件一樣 (其中美國男排教練的嶽父不幸去世)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C%97%E4%BA%AC%E9%BC%93%E6%A5%BC%E8%A2%AD%E5%87%BB%E6%A1%88  ,都是典型的報複社會。嫌疑人預謀公共場合行凶,碰巧看到了外國人,於是臨時起念把事情鬧得大一點。這並不是預先策劃好的,專門針對外國人或者美國人的凶殺案。如果這幾位外教當時沒有路過,那麽被害者也很有可能就是同胞--事實上根據報道,他也確實刺傷了一位上前阻止的國內遊客

我們就事論事,基於事實判斷,無需過度解讀。刻意小中見大,挖掘思想根源,有時是一個臆想出來的懷習慣呢——當然,也可能是吸引眼球和點擊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