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杜甫的“拗律”
文章來源: 阿留2015-06-22 07:06:26

因和曲師的討論,查了一下杜甫的拗律,以及清朝人對是否為律的劃分標準。由於無法閱讀全文,這裏隻能轉載摘要。不過這裏我們隻想看看統計結果和分類標準,全文也就不重要了。可見被清人歸入七律的杜甫詩中,大約三分之一為拗律。對此文作者關於對仗的評論,不是太讚同,感覺那不過是沒有工對而已。

轉自
http://xuewen.cnki.net/CJFD-HNNA200904016.html

(引用開始)

“一、七古與七律

杜甫的七言八句詩現存187首,根據清人浦起龍的分類,其中151首歸入七律,36首歸入七古[1]。
後人的討論多依據浦氏的這一分類。關於七律七古劃分的標準,浦起龍沒有明說。但從他的分類中,可以總結出七律的四條標準:1,七言八句;2,平聲韻一韻到底;3,中兩聯對仗;4,平仄相間相對。凡符合這四條的就是七律,否則就是七古。

這四條中,浦起龍對第1、2條把握最嚴,沒有例外。第3條稍有不嚴....


第4條出入最大,除開拗救不計,不合平仄要求的有49首之多。不過這些不合平仄的七律,到底還是離七古較遠,就是與七古中那些平聲韻一韻到底的詩篇相比,似乎也更具備七律的資格,因為它們對仗,平仄雖不規範,但也不...         ”

(引用結束)

如此說來,老杜的詩中拗律概率還不小。用拗律來證韻,似有不妥哈。

也由此可見,唐人作詩,意第一,韻第二,平仄第三。而清朝人分類的標準,大致是8句平韻,兩對仗就可算律詩。絕句似乎更寬鬆,平韻仄韻都不論。如著名的《靜夜思》和《春曉》,在《唐詩三百首》裏都劃入五絕的。

這樣的分類顯然也會有點一致性方麵的問題。比如魏征的《述懷》http://baike.baidu.com/subview/720009/5765350.htm,一韻到底,句句對仗,律句也很多,隻是沒有嚴格粘對。如果照上麵的標準,是否應列入“排律”,而不是“五古”?當然,分入哪一類是很次要的事情,絲毫不影響其文學地位。


曲師所舉的兩首杜甫拗律,都好看,尤其是第一首。貼在下麵和大家共賞。其中第二首,“昔去為憂亂兵入”一句是否為“仄仄仄平仄平仄”的例子,尚存疑,因為“為”又是個多音字。這裏似乎當平,“因為擔憂”。不過已經是拗律,討論這個問題就不重要了。

崔氏東山草堂(唐·杜甫)  顯示自動注釋

愛汝玉山草堂高秋爽氣。有時自發鐘磬響,落日更見漁樵人。

盤剝白鴉穀①口栗,飯煮青泥。何爲西莊王給事,柴門空閉鬆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