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記憶(7): 說說80年代
文章來源: fengxiang2021-10-28 12:14:12

      什麽算是青春時代? 我給我自己下的定義是從高中(或更早一兩年)開始到走出校園,邁入社會結束。 這樣算下來我的青春縱跨80年代和90年代, 但大部分是在80年代, 所以就說說80年代吧。

 

       80年代仍然很貧窮。從那個年代走過的人會和我有相同的感受。 甭說電腦,手機,那時誰家買了一台電視機,鄰居都會過來看一會以示慶賀。電話和小轎車? 我隻見過我的一個作為第一批進北京城的女解放軍且嫁了高官的阿姨家才有。

      看著今天嶄新的高鐵和路上川流不息的轎車, 讓我想起80年代的綠皮火車和一開過來大家奔跑著蜂擁擠上的像沙丁魚罐頭的公共汽車。我的一大學同學四年寒暑假坐著綠皮火車,吃了無數袋方便麵,畢業後再也沒碰過方便麵。而變得矯情的我,自從出國後再也沒做過綠皮火車,因為遠遠地看見它就似乎聞到了一種氣味兒。

     我的大學在南方。 炎熱的夏季躺在涼席上翻來覆去熱得睡不著。實在不行就到簡陋的盥洗室衝個涼水澡。 期末考試期間尤其熱。 一次我和同學意外地發現一個實驗室裏有冷氣,也不鎖門。 我和她悄悄地把門推開一點, 頓時感受到了涼意。我和她就拿著書站在那裏。 古代有鑿壁偷光讀書, 80年代的我們從門縫偷冷氣複習功課。 

80年代, 還發生了一場被定義為“動亂”的學生運動。

 80年代是物質貧窮的時代,對我而言又是精神富足的年代。

      翻開相冊,80年代的我真年輕啊。沒有口紅和眉筆, 仍散發著自然健康的青春美。 我有一雙明亮的大眼睛, 皮膚讓同學羨慕地說不白但特有光澤。 就是身材和周圍的女孩子比顯得又高又大。那時一直希望自己小巧點。 後來來到美國,和美國女人比,發現我那是恰到好處。 多一分則壯,少一分則瘦弱。:-)

      那時的生活是無憂的。花著父母的錢,追著詩和遠方,身上沒有一點油膩。 喜歡讀詩, 床頭放著《朦朧詩選》。 喜歡讀小說,就連被王朔批為四大俗之一的瓊瑤都讀了好幾本。 也讀三毛,張愛玲和王朔。 但最愛的還是文學巨匠魯迅。 魯迅的雜文犀利,讀起來暢快淋漓,散文卻又很細膩。 多年後讀史鐵生的《我和地壇》, 讀到描寫地壇的那一段,一下就看到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百草園的影子。

     80年代的我們是純真的,毫無雜念地憧憬著一份愛情。 我默默地喜歡著一個男生,每次端著飯盆打飯的路上看見他心都砰砰地直跳。 也有人默默地喜歡著我。 想到一首詩:“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高中畢業多年後,一個男同學對我說高中三年是他最快樂的時光, 因為每天坐在最後一排的他一抬頭就看見坐在前幾排的我。 很高興能成為別人青春記憶的一部分。

      80年代我們開始接觸外麵的世界。 在聽著邁克爾·傑克遜聲嘶力竭的“ beat it"時, 喝了人生第一杯咖啡。 

      80年代還有好多好聽的歌曲。 有自產的和舶來的。 現在看電影, 80年代的歌一響起, 瞬間就會把我帶回那個年代。 

      80年代的你聽過《路燈下的小姑娘》嗎?這首歌的80年代的英文原唱《Brother Louie》在youtube有四萬多的留言。 老美們也在懷念著那個年代。 一則英文留言是:“80's is the best time ever"。

                          80年代是最好的年代? I do not think so。

 80年代雖不是我眼中最好的年代,卻是讓我懷念的年代。因為那個年代有我青春的驕傲:朝氣,純真和理想。

————————————————————————————————————————

兩件與大學有關的事

1. 我上的大學是理工科院校,有的課程很難。 一次考試,班裏好多人不及格。 聰明的老師用了一個聰明的辦法, 就是給學生的成績開根號,然後乘10。 一下子考了36分的同學都及格了。 

2.老公晚上時不時會做夢。有時夢見上廁所。蹲坑上到處是屎尿,偏偏又光著腳。一腳踩下去,醒了。 還夢見考試,眼見要交卷子了好幾頁的考試題隻做了幾道,一著急又醒了。 老公開玩笑說這是大學時代對他的摧殘,都留下病根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