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真理——也說“外嫁”
文章來源: 簡蘿網齋2014-09-28 10:04:58
剛來美國上課, 有次一個台灣女孩跟美國人說你們老外怎樣怎樣, “老外”瞪著眼看她,笑, 說, 嗨!在這兒你才是老外!

中國人和美國人, 想總有些不同——民俗的,文化的, 經濟的, 政治的, 曆史的。 也總會不知不覺地打印在個人身上。

有次看到一份清單, 說是羅列了種種中國人的特點: 記得其中一個是什麽都用筷子, 攪雞蛋也是。 看了我忍不住笑, 我就是中國人啊, 我就是。 一雙筷子替代了多少七七八八的廚房工具 。

撿新的說, 我就喜歡微信 ,喜歡跟老同學跟家人隨時聯係的那種溫馨踏實的感覺,天涯若比鄰的感覺。 我跟身邊“老外”們說, 微信不受限於語言的, 英文也一樣。 結果呢, 就連最近的“老外”也還是不置可否,好像那明明隻是中國人的東西。 我試著“策反”的三四個“老外”,隻是一個算是初級成功。
 
一次“老外”說, 你怎麽會有同班同學呢?

我起初以為自己聽錯了,這個問題好像等同於——你怎麽可能有家人呢?或者, 怎麽會有白天?

那還用問嗎?!

我說——你啥意思?

他說, 你上你的學上你的課嘛。

我才意識到, 在這兒他們每個人每學期都有自己的課程, 散兵遊勇,不象我們的大學——一班人馬四年下來, 同吃同住上同樣的課,想沒有“bond”都不行。

所以我們才說,大學同學好親,親到我們若幹年後, 還是每天湊到微信的群裏嘰嘰喳喳地聊。


我們是不同的, 這沒什麽不好。就像有的人說的, 就是中國人, 南北也不一樣。沒什麽高低貴賤。 這些不同幾乎讓我們都顯得有趣。 好像不同的景色, 我們在彼此的身上,我們彼此觀賞。

在這些不同之下, 我們可以有同樣的愛心, 同樣的正義, 同樣的溫柔,同樣的剛強, 同樣的煩惱,同樣的尊嚴。

在這些不同之下, 我們可以相愛。

一個中國人來到異鄉, 愛上一個當地人, 應該是最自然不過的事。

很多中國人因為彼此熟悉習慣的緣故, 更多地彼此相伴, 也是最合情理的事。


愛情和婚姻都是最個人的事情。裏麵的人歡喜悲傷, 總是他或她自己的選擇。

他也許是幸福的,他人沒必要懷疑。 他也許是不開心的, 或者部分地不開心——世無完美,他人也沒必要追究, 嘲辱。

終究婚姻的承諾是給人自己, 而不是他人的。 而每個人都以他自己的方式期求他自己的幸福美滿。


所以總不明白對“外嫁”的聲討。她嫁她的人, 關他人何事? 果真認真起來, 還管得了嗎?

——嫁的不門當戶對, 跨地域的,跨階層的, 跨年齡的多了去了。

蘿卜青菜,各有所愛。

而又有誰的手裏握著真理的尺子, 可以衡量鑒定他人的婚姻和幸福?
 
“外嫁”隻是數量意義上的少數, 並非鬼怪妖魔,本來就不該是個話題。

——假若我們都自信,世事淡然的話。


但它似乎總是個話題,似乎“外嫁”的女人總有些不是:她們看不起本族的男人, 她們自以為攀高,她們被她們和外族的差異虐死, 她們不幸福, 她們假裝幸福,她們麵容醜陋。

假如試圖去從好的一麵理解的話,我們中國人真地是互相關心。姊妹們嫁別人了,我們還是操心她們的幸福。

假如從不好的一麵理解的話,我們是不是涉嫌自卑,狹隘,而且脆弱,看不得自己人從別處得到的快樂。
 
假如是在中國,它的話題性情有可原, 因為人們對“老外”的陌生。

但在“老外”的家鄉,跟“老外”抬頭不見低頭見,卻仍心懷如此鴻溝, 就有些費解。


也許話題的背後就沒有真理,無法辯清,因為它牽扯的是人的心胸, 視野,情感。所以話題盡可以繼續,網上的高樓築起,一場廝殺混戰之後,硝煙散盡,人最後聽到的也許仍舊是他自己的聲音。

人難的就是超越自己。


明白這一點,很多事情就可以繞著走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