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希望”德瑞西韋重燃希望
文章來源: 雅美之途2020-04-29 12:43:48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校友創辦的Gilead公司(吉列德)今天在加州灣區公布,抗新冠病毒的藥物“人民的希望”德瑞西韋對治療重症感染病人相當有效,這個結果推翻了世界衛生組織前不久稱“人民的希望”療效不顯著的結論。

我在新冠病毒肆虐中國的早期,曾經寫文章呼籲吉列德公司免費提供“人民的希望”給中國抗疫。作為美國藥物巨頭為社會服務宗旨的體現,吉列德公司曾在第一時間主動公布了“人民的希望”的分子式供世界各地仿製。現在中國抗疫取得重大進展,“人民的希望”為美國和世界患者重燃希望,也令道瓊斯指數和吉列德公司的股票大漲。

這次由NIH主導的世界範圍的臨床試驗為非雙盲試驗,似乎也沒有同時設置安慰劑組,隻是與NIH擁有的近期感染的安慰劑組數據的比較,NIH擁有世界一流的相當於醫院的臨床中心。他們分別做了兩個“人民的希望”藥物治療的試驗組,分別是5天治療組和10天治療組,每組200人,共400人。如果以50%的病人得到臨床緩解為指標,5天治療組需要10天,10天治療組則需要11天。臨床緩解的確定是在7點評估標準中至少改善了2點,這些標準從輕到重的順序是康複出院、給氧和死亡。

美國醫生讓病人出院的標準比較低,他們沒有說具體的出院標準,但是他們的臨床康複標準是病人不需要給氧和臨床治療以及出院。入組病人必須有肺炎和缺氧,但是在臨床試驗前還沒有上過呼吸機。

在14天內超過半數的病人出院比例是:5天治療組為60%,10天治療組是52%。我們需要注意這些兩組效果沒有區別,顯示出短期治療就有效。更進一步,在14天時,64.5%的5天治療組和53.8%的10天治療組的病人得到了臨床康複。他們選擇對新冠重症病人進行的臨床試驗,死亡率還是8%(5天治療組和11%(10天治療組)。臨床試驗的數據因地區而不同,意大利之外的資料顯示,在14天的總死亡率大概是7%,64%的病人得到臨床緩解,61%的病人出院。

如果5天治療組的數據能夠成立,那將有助於防止美國和世界各地的醫療係統不被擠兌。另外對數據的分析發現,越早治療效果會越好,症狀出現10天內治療會有62%的病人出院,症狀呈現10天以後治療則隻有49%的病人出院。這些數據也告訴我們,你能夠康複的大部分功勞來自你自己的免疫係統,藥物隻是起到了輔助作用。

“人民的希望”的副作用似乎在可以控製的範圍內,以嘔吐、急性呼吸衰竭和肝髒指標為準,它們在兩個治療組中均低於10%。

新冠病毒感染在某種程度上是個自愈性的疾病,現在認為94%自愈,如果考慮抗體測定的廣泛走向群體免疫的趨勢,恐怕99%的人會自愈。在這麽高自愈率的情況下,這個研究確實存在一些缺陷,因為他們始終沒有說明安慰組的出院率,如果也是相當水準的出院率,那這個臨床試驗結果就會打些折扣,所以我們還是要等最後的文章。當然據說,這隻是中期試驗結果,更大的數據需要時間去展現。

NIH在前幾天出的新冠臨床處理指南還是對“人民的希望”既不反對也不推薦,因為沒有更加詳盡的臨床試驗數據,人們期待的中國資料又因為人數不夠或其他原因沒有理想的結果。這個美國的臨床試驗是NIAID (托尼做所長)的NIH做的,雖然由吉列德的公布有些利益衝突的感覺,但是相對於不太靠譜的WHO,我更相信美國人的臨床試驗。

我這樣認為還是有些底氣的,寫完上麵文字,看見托尼這樣評價此次臨床試驗的結果:“quite good news."(“非常好的消息”),"clear cut positive effect in diminishing time to recover."(“對於縮短康複時間的十分明確的陽性效果“), "This will be the standard of care," (“這將會成為治療標準”)。一向對科學問題十分小心謹慎的托尼,這些話能從他的口中說出,非常不簡單。他對應用羥氯喹和阿奇黴素聯合治療新冠,就是持的觀望態度。

從傅新元教授的朋友圈看到洛克菲勒教授Robert Roeder, 他在西雅圖華大做研究生時發現了RNA聚合酶。現在這個酶應該更重要了,因為像新冠病毒這類RNA病毒就是靠它合成的自身RNA,也是“人民的希望”的靶點,這次NIH的臨床試驗讓人充滿希望。Roeder關於RNA聚合酶的重要工作是他在聖路易斯華大生化係做11年教授期間完成的,然後被洛克菲勒挖走。傅新元說他的導師(也是David Baltimore的導師)James Darnell邀請Roeder去的洛克菲勒,而Darnell正是在華大得到的MD學位,校友挖母校的牆角啊。聖路易斯華大為洛克菲勒貢獻了兩位完全應該但是可惜與諾貝爾獎擦身而過的科學巨人,他們均獲得過加拿大的Gairdner和美國的拉斯卡獎。而Korsmeyer在華大事業的頂峰時期被哈佛挖走,當時為轟動聖市的新聞,華大居然說幾千萬我們競爭不過,隻有祝Stan好運。

華大現在醒過來了,不能總是被動挨打,新的醫學院院長似乎做通了有錢的BJC醫療集團的工作,成立BJC學者計劃。啟動至少以千萬美元級別的資金,老子也開始挖人了。最鮮明的例子就是把Jonathan Kipnis從UVA神經科學係的主任位置挖來華大病理係做講座教授。與華大前內科主任同姓的Jonathan是正當年的科學家,因發現腦裏的淋巴循環係統而世界聞名,以後得諾貝爾獎的可能性都有。

關於這次臨床試驗的療效與副作用的關鍵指標:

Robert Roeder, James Darnell和Jonathan Kipn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