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良和江秉華的諾貝爾功勞之爭
文章來源: 雅美之途2019-10-11 19:52:22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的核心工作是華裔科學家做出的,現在看來還不止一位參與了那項原創性的研究。

我寫出關於王廣良貢獻的博文後,在群裏看見當時在霍普金斯教授Gregg Semenza實驗室做博後,現在美國愛荷華大學擔任講座教授的江秉華的留言:“我剛才看了王廣良的采訪,在此更想澄清一下科學的事實,HIF-1是由王廣良博士發現的,但是克隆的工作是我完成的,我也已經跟王廣良博士溝通,他表示這個采訪比較匆忙,沒有把我的貢獻突出,有失偏駁,下次會把我的研究工作介紹清楚。”

我覺得江秉華抱怨王廣良沒有給他Credit可以理解。但是我今天再看王廣良接受《知識分子》的采訪,覺得王廣良應該是給了江秉華功勞,不知是否準確或充分:“對,他是華人,中文名為江秉華。他是之後進實驗室的,做了很多HIF基因功能方麵的工作,比如說HIF對VEGF的調控功能,證實了克隆出來的蛋白確實在細胞裏麵起作用。我是Semenza教授的第一個博士後,江是他的第二個博士後,參與了後期的克隆的工作,另外一個就是我們的實驗員,當時實驗室隻有我們這四個人。”

HIF-1的蛋白質工作對揭示低氧應激反應的機理是最原始與革命性的,這份工作是以王廣良為主做出來的。根據蛋白質順序克隆基因並不太難,從已知蛋白設計探針去挑基因文庫是常規途經,那時已經是1994年。我實在驚呀江秉華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說話:“在這篇文章中,我的主要工作是根據HIF-1的蛋白質序列克隆出HIF-1基因,這項工作也是這篇文章中重要的貢獻。當時發PNAS文章的時候王博士正在找工作, 他因為急需要更多第一作者的文章,與Semenza教授商量後,把第一作者最後給了他。”

根據江秉華的采訪,他進實驗室時王廣良已經在找工作,江秉華肩負克隆的重任,做出來的工作卻被送給王廣良當第一作者。如果江秉華說的是事實,那麽這Semenza也太沒原則了,雖然這類事情在學術界時有所聞。但是王廣良在Semenza實驗室是很高產的人,找公司或大學工作似乎不缺一篇第一作者的文章。

現在從王廣良接受華府浙大校友會的采訪看,他們倆人的功勞之爭還不小,江秉華說自己克隆了基因,王廣良卻說是他克隆的:

“王:氧感知的一個核心分子現在知道就是缺氧誘導因子-1(HIF-1)。這個基因最早就是我在Semenza實驗室克隆和純化出來的。當時的條件比現在艱苦多了,釣基因即便在今天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還記得當時搖了幾百升的細胞,最後總算純化出幾個毫克的蛋白來做篩選釣基因。將近兩年的時間,我完全專注於這個基因,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成功把它克隆純化出來。之後又鑒定了其氧氣感知功能以及在腫瘤生理學中的作用。英國的Ratcliffe教授也曾使用了我克隆出來的HIF1基因進行進一步的疾病相關研究。Kaelin教授他們就是用我克隆出來的基因研究了希佩爾-林道綜合征(VHL)。他們發現VHL蛋白標記並抑製HIF1。當氧氣不足時,則HIF1無法正常被VHL蛋白標記,導致血管的異常。三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領導了這個領域,我很高興我在Semenza實驗室的早期原創性的工作成為這個領域的最重要的基礎之一”。

江秉華說自己入實驗室時王廣良已在找工作,王廣良說自己還留下來做了兩年的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這個出入也比較大:

“王:我在Semenza實驗室做完博士後研究後,又做了大約兩年的Reseach Assistant professor,再之後也拿到幾個大學的教職offer。但是我想要在製藥產業上成功,於是選擇了從實驗室走向藥企,真正從事藥物研發。在Otsuka製藥公司工作了十幾年,參與了諸如Abilify等幾大知名藥物的研發工作;目前開始轉換領域,從事臨床試驗相關的工作。我的經驗是做一件事就一門心思去做,到了可以轉換領域的時候就勇敢去做,這樣思路就多,機會就多,總會有成果的。我們那個年代華人做教授的還是少數,所以很多成果都難以歸到華人名下,現在做教授的多了起來,我相信今後的科學研究中會有越來越多華人的名字出現。”

這裏隻有Semenza教授最清楚了,克隆基因的PNAS文章的一作為王廣良,這是事實,我們外人作判斷也隻能以文章作為準繩。當時沒有Cell牽頭實施的共同一作的做法,也沒有現在把各人貢獻列在文後注明的要求,從而可以避免這種後期紛爭的難堪。另外,王廣良在1993年就在PNAS上發過一作論文,陳述找到具有生物功能與活性的HIF-1, 這是最為關鍵的科學發現。當時江秉華還沒有入實驗室,王廣良在1995的JBC文章更是純化和鑒定了HIF-1蛋白,江秉華的名字都不在文章裏麵。大家注意了,這是我們尊敬的JBC,幾分無所謂,包括G蛋白的幾項諾貝爾獎都發表在那裏。而在後期給Credit的時候,Semenza在他的拉斯卡獎文章中,隻把王廣良放在正中間。他在照片中感謝了九人,沒有江秉華的影子。

江秉華這次改變了華人忍氣吞聲的形象,公開出來澄清,為自己爭取應有的功勞,值得鼓勵。但是他說的話也是值得商榷的,他或許應該指出自己當年在克隆上的貢獻,然後肯定王廣良的原創,並且感謝王廣良為自己後續克隆提供的幫助,因為即使王廣良失敗的克隆經曆也為自己的成功鋪了路。我們還沒有看到王廣良的回應,當然希望看到。江秉華這樣說如果翻譯成英文,不知Semenza怎麽想:“當時發PNAS文章的時候王博士正在找工作, 他因為急需要更多第一作者的文章,與Semenza教授商量後,把第一作者最後給了他。”

這則消息似乎說明Semenza還是給了倆人功勞,轉:“新聞發布會時,聽 Dr. Semenza講述了當年發現 HIF的全過程。在他的指導下,與另外一個實驗員合作,王拿到了蛋白,江拿到了基因。並且以開玩笑的口氣說:我也覺得不公平,他們三人應該起訴諾貝爾委員會,為什麽隻將獎發給我,而不發給他們,但在我看來,他們作了很了不起的工作,我很感謝他們!”

另外,王廣良和江秉華分別畢業於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和 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 前一個還可以,後一個恐怕愛麵子的父母都不願意說。他們不都做出諾貝爾級別的工作,並且在美國擁有不錯的職業人生?這也印證了我以前說的,如果你的美國第一站是美國超級名牌大學,你要有充分的準備去麵對美國天才般的同學,別讓他們的直言傷了你的自信心,反而使你沒有太多出息。

再談談浙江大學。上次浙江醫科大學校友馮國平當選院士時,浙大稱是自己的;這次杭大生物係王廣良被關注,浙大也說是他們的。這些浙大人的臉皮真厚,浙大當時連生物係都沒有,何苦還吹這個牛呢?當年浙江省在好些的綜合性大學裏麵,隻有杭州大學有生物係,浙江又是文化大省,所以才有大量杭大生物係的人才湧現。王廣良是我知道的,第三位從杭大去中科院上海細胞所讀了研究生後在美國成就生涯的。浙醫與浙農大併入浙大還說得過去,杭大為什麽要合併進去?浙江擁有兩所綜合性大學競爭為什麽不行呢?

江秉華的微信和采訪言論。

在愛荷華大學擔任講座教授的江秉華。

王廣良的采訪言論。

王廣良與江秉華的原始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