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耶魯總是很難-中美文化之不同
文章來源: 雅美之途2019-05-30 16:50:10

我不僅進了Branford學院,還闖進了隔壁的另一個學院,從那裏拍攝鍾塔的角度真是絕了,所以我在手機沒電後,犧牲二十分鍾的時間充電再取景也很值。我以前曾經進去過,但是記不住名字了,便問了在那裏拍照的一家中國人,才回憶起這住宿學院為Saybrook。他們為耶魯的非本科生家庭,也是被這裏的風景吸引來拍照的,耶魯住宿學院的建築、庭院和格局使你舉手就有取景的衝動,太漂亮了。

從人文方麵看問題,我幾乎能從是否願意與我交談,判斷出這家中國人是從美國其他州來的,還是來自中國大陸。大陸來的通常不願意與我這陌生人深談,點到為止,充滿戒備的樣子。這種情形我在挪威也見到過,當時有位中國老人在挪威景區排隊買東西,在他的前後都是白人,唯獨輪到他卻因語言不通被挪威人訓斥,完全就是種族歧視。我在旁邊實在看不下去,主動去幫那大陸來的老人並與挪威人幹仗,可是那老人卻以質疑的眼光打量我,似乎我有什麽其他企圖似的。在耶魯參觀的這家中國人對耶魯並不熟悉,與我交談,我會介紹給他們很多關於耶魯的知識,最現實的是哪裏為取景的最佳位置,但是那媽媽的臉部語言幾乎是在對我說:“我們在這裏關你什麽事?”。這樣我也就不說話了,我何苦自找沒趣呢?

反觀那美國芝加哥男孩,不出幾句就把他的名字、來源和耶魯畢業班等信息全部告訴我了,我也向他展示ID。我手機沒電時,裝篷子的美國工人馬上借我充電線和插座,他們則去忙著幹活,對我充滿信任。這是我觀察出的中美文化的差異,當然我不怪這些從大陸剛來西方世界的同胞,如果我是來自一個人整人,人防人的社會,一個隨時存在告密的環境,我也會選擇不隨便相信生人的。比較遺憾的是,據說這種勢頭在故土近期有所回潮,現代大數據時代更加有利於監控個人的一切。我們在美國撫養大的孩子,都顯得特別地傻,就像傻的美國佬,但是我那天見到的美國公司主管們可是聰明得很囉。

另一層麵的分析,我想把這些行為的不同歸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我們是內斂的文化,到美國後也成為所謂從不抱怨的模範的少數民族。可是西方人從古就是奔放的,直率的,初次見麵他們就把手伸過去與客人握手,而我們古代不是,我們是雙手握成團狀相互結拜和祝福。也就是說,西方人相互握手,我們的古人是握自己的手。我們不去與對方的軀體接觸,就是孩子長大與父母擁抱的機會都很少。在談判桌上,中國人也是令西方人摸不清Yes與No, 當然英文裏的否定式反問句也令中國人頭痛。西方人很難讀懂中國人臉上神秘的微笑,這次貿易談判至少美國人認為天朝要求推倒重來。丹麥人還告訴我,每次與中國人談生意都是見到的中國女性,使他狠話都不敢說,西方基本上是男人說了算。但是我想告訴美國華裔家長的是,應該把小中男培養成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他們在西方社會是拿主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