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中國沒有產生大學城?
文章來源: 雅美之途2019-03-11 21:02:36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Indiana

那天與一位十分優秀的華裔醫生吃午餐,他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得的博士學位,現在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做了幾年的博士後。他沒日沒夜地工作,成果甚豐,可以預見他獨當一麵的那一天。我們自然談到德國的教育,以及德國醫學研究與美國的不同,我的母校同濟本身就是德國的產物。他有親身的體驗與感悟,我能夠分享的是他在美國的產出是在德國同等時間的幾倍。還是英國國王創辦的哥廷根大學在百年前曾經是德國乃至世界的數學和科學中心,高斯、黎曼和普朗克從事研究的地方。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去德國哥廷根讀的博士,後來成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院長和曼哈頓計劃主任,那個時代留德就像現在留美般讓你更接近世界科學的前沿。

希特勒在1933年成為德國總理後即著手迫害猶太人,德國大學出現清除猶太教授的行動,造成大量猶太科學家逃亡。從這段流傳的晚餐對話,我們可以看出希特勒排猶是如何重創德國的科學與技術的。納粹教育部長Bernard Rust在1934年的餐敘時滿懷信心地問德國頂尖數學家David Hilbert: “哥廷根現在數學如何?沒有猶太的影響了吧!”,Hilbert回答:“哥廷根已經沒有數學了”。我在網上看到這段對話時,既好玩又心酸。

在我們的談話中,外科醫生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雖然我也知道這個事實,那就是他隨口說出哥廷根就是一個大學城。這是我們在美國司空見慣的現象,像耶魯和普林斯頓都座落在大學城。雖然斯坦福和伯克利如今早已是相當繁華的舊金山灣區的一部分,哈佛所在地的麻省劍橋則屬於大波士頓地區,但是他們在創建的時候就是一個大學城。從這點看,北京五道口的北大和清華在創辦之初也應該算是大學城。然而他們離皇城很近,與我們現在理解的大學城相去甚遠。舉個例子,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所在地的Bloomington, Indiana, 包含學生和教職員工的城市居民為8萬5千人,其中的本科生為3萬3千研究生大約1萬,你可以想象開學和放假時大學城人口的變化幅度。

那麽我從文化層次和國家結構上,提出這麽一個問題:為什麽在歐洲和在歐洲文明延伸的美國會出現如此之多的大學城,而在中國卻幾乎沒有大學城?我這裏說的大學城擁有特定的含義,他們均有一定的曆史原因,即使發展到現在,這城的主要事務仍然是圍繞著一所大學轉。一般情況下,大學城隻有一所主要的大學,擁有相當的排他性,可以與鄰近的大學成為運動場上的世代的死對頭。在這層意義上,我們不能說上海擁有很多大學,上海就是大學城。

我們列舉一些眾所周知的大學城,位於歐洲或者美國的。這裏麵的好多我都去過,所以有一定的發言權:

1。英國牛津

2。英國劍橋

3。德國海德堡

4。德國哥廷根

5。德國杜平根

6。瑞典Uppsala

7。丹麥Aarhus

8。美國康州紐黑紋(耶魯)

9。美國新澤西普林斯頓

10。美國密蘇裏哥倫比亞(密蘇裏大學)

11。美國伊利諾香檳(伊利諾大學)

12。美國紐約Ithaca(康乃爾大學)

13。美國密西根Ann Arbor(密西根大學)

14。美國科羅拉多Boulder(科羅拉多大學)

15。美國印第安納Bloomington (印第安納大學)

16。美國俄克拉荷馬Norman (俄克拉荷馬大學)

擁有眾多小鎮作為大學城為貫穿西方文化的景觀之一。我們不能完全以時間來評價這個現象,因為也有相對年輕的大學城,並且如果重新再來,他們也會這樣建大學城的。我倒是覺得中國幾千年沒有持久的大學城,與中國的文化和社會結構相關。

我們首先來談一談我以前在其他文章裏麵的觀點:

“至今我們所獲得的資料,不能證明我們比其他種族更聰明的結論。中國傳統文化上崇尚做學問的人,但也是局限於古文或傳統的琴棋書畫,更容易推崇王羲之從小把一水缸的墨汁都寫完的苦學精神。中國人對自然界的好奇心遠遜於西方人,不可能發現新大陸,也就沒有因遠航而產生的達爾文,對蘋果落地更是熟視無睹。我們對思想層麵的東西也缺乏興趣,中國是一個世俗的社會,特別講究人情與關係,重視家族親人的福址,所以與神交流的宗教和契約精神都沒有在中國產生,而中國擁有相當豐富的菜係和餐飲文化。”

我們可以說中國沒有大學城與中國是一個世俗的社會有關。中國人沒有太多探索未知的勇氣和激情,更對追求精神層麵的東西興趣缺缺。很多西方著名的大學城都是教徒為自己的理想而創建的,有些傳統遺留到現在,像西方校園的古老教堂,他們在新校園也建個類似教堂鍾樓的建築作為地標,雖然毫無宗教含義。正如朋友老唐所言:“中國是一個以自然之道信仰為核心的文化,很難產生出求真的意識。歐洲文明是建立在以求真為核心的宗教價值觀上。上帝是真的化身。許多著名大學前身是神學院。大學的首要功能就是求真,veritas。中國的教育(特別是儒家教育)一向是以功能為主導的,而不是以求真為主導的。如何能形成大學城呢?”,他進一步說:“基督教是西方科學、藝術的子宮搖籃。許多人不以為然。他們認為信仰與科學是兩碼事。實際上是對基督教缺乏了解”。雖然我們熟知中世紀宗教對科學家的迫害,但是正如美國基督徒相信自己是在為上帝培養孩子,早期基督徒也將探尋上帝創造出的精美世界之規律作為終身奮鬥的目標。所以我們看到,即使在摩門教為主體的美國猶他州,他們也大力度地支持在那裏的大學的科學研究。

中國人很注重物質上的享樂,很多中國人把吃喝玩樂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所以中國餐飲業發達。現在富有了,旅遊業也發達,遊山玩水的地方到處都是中國人,國人尤其喜歡背對著景點來個到此一遊的標準照。中國沒有產生影響世界的思想與宗教,這一點都不奇怪,更沒有像中東猶太人,弄出幾個宗教打架幾千年,搞得世界完全不得寧靜。天朝的政府在資助科學時,也不鼓勵科學家以探索未知為己任。科學家在很大程度上也不是為了滿足自己對世界或外空的好奇心,而是為了使自己和他人的物質化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在這種世俗風氣的驅動下,很難有人能夠安下心來做真正的學問,所以即使是中國學術界也不願意把大學放在一個前不著天後不著地的所謂大學城。如果那樣招教授會比美國更困難,美國人吃飯十分簡單,見過有些美國教授長年吃一種午餐。

中國絕大多數的大學都在首都、直轄市或省會城市,最重要的原因當然是因為中國的大學都是國家辦的。中國的特點是在大城市中劃出一片成為大學集中區,北京、武漢和廣州都是如此。中國的大學需要政府強大的財力支持,而政府支持你的最核心的條件是你需要與政府保持一致,所以把大學安在政府身邊容易管理。大部分的歐洲大學也是公立的,但是他們仍然擁有相當的學術自由,美國無論私立的耶魯還是公立的伯克利都可以出現一大批罵川普總統的人。

對於那些美國憲法沒有歸為聯邦管理的事務,美國憲法修正案的第十條則將它們劃為州和人民的權力範圍,教育就是其中之一。這是為什麽美國沒有聯邦政府經營的所謂國立大學的原因,美國公立大學全由各州的政府管理。美國位於大學城的眾多旗艦類州立大學當然接受州政府的支持,但是政府完全不能控製學校的學術,教授教什麽怎麽教完全是他們的自由。說穿了,政府的存在靠的是我們納稅人,他們隻是負責把錢分配下去而已。所以這就是我長期認為的:天朝可以在技術領域跟蹤西方,但是在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是不會有任何新東西產生的,而人文與自然科學又是相輔相成的。

我們剛剛訪問過的大學城:Bloomington, Indiana。這照片中的老爸現在就在營造未來能讀這裏的熱情了。

經允許轉媒體人黃微緣自網絡的海德堡照片。我們密蘇裏參加過二戰的美國將軍William Beiderlinden,在Springfield, Missouri學過德文,使他能與守城的德國官兵有效地溝通,加上這位密蘇裏鄉裏出來的將軍太愛海德堡,他盡全力避免了美軍對守城納粹部隊的轟炸, 從而保護了這座屬於全人類的曆史名城。

謝謝朋友Yuping提供的他們所拍的海德堡內卡河邊的景色。當年德軍潰敗時仍然有成千的部隊駐守在城內,納粹不斷威脅炸橋,與海德堡共存亡。但是德軍也派代表渡河與河對岸的美軍將軍Beiderlinden的部隊談判,代表們隻有通過渡船返回,但是船夫們都拒絕運送他們。他們隻有找漁民,最後是一位16歲的女孩和她的兩兄弟把德軍談判代表送回到海德堡城,在深夜3:30 AM抵達。他們趕在了盟軍威脅攻城的截止時間之前,那位德國女孩也是令人起敬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