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的拚音又讓我們頭痛
文章來源: 雅美之途2018-01-24 19:19:30

華大的消息欄帖出這個報告的消息,血液科邀請這位科學家從威斯康辛醫學院來做報告,能夠被華大邀請的應該都不錯。他或她的楊姓沒有問題,但是拚音名令我頭痛,我便這樣在朋友圈留言:“這拚音的發明人弄得什麽名堂:輔音M帶三個元音oua。Germanic 和Latin語係的人都發不出來這名字,慘!”,引來不少討論。

這"Moua”怎麽讀呢?ou為雙元音比較好理解,應該讀“歐”的音,再跟著元音a,所以比較傾向於一個朋友建議的“楊謀阿”,因為M和ou發“謀”音,張藝謀的謀(Yimou Zhang), 但是雙元音和單元音的音節應該分開,最好寫成Mou'a。這樣就變成了一個十分古怪的名字,估計報告者不願意,所以維持為Moua。我朋友的孩子名"華歐":Huaou,這更慘,一個輔音帶四個元音字母,外族可以發出好多奇怪的音來。華裔有位做得出色的生物學家叫Ke Shuai, 他在James Darnell實驗室參與發現了STATS。聖路易斯華大校友James Darnell回母校做報告時,發Shuai的音時那個“i”要單獨發出來。James Darnell貢獻卓著,但是始終與諾貝爾獎無緣,David Baltimore也是他實驗室出來的。

我在一個擁有拚音專家的群發牢騷到: “Mou-a?,像Xi'an, 周有光is ridiculous!”。很懂拚音的群主告訴我:“Xi'an 不夠狠。Shaanxi 怎麽讀?”,他甚至認為“Moua”不是漢族的漢語拚音,懷疑他或她是東南人,這個我到是不同意。我去穀歌上查陝西和山西,他們確實拚寫不同:Shaanxi和Shanxi,最新的Science文章把西安的陝西師範大學寫成: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in Xi'an。朋友告訴我這Shaanxi可以理解為三音節:Sha an xi,但是Sha不能發成“陝”啊?國內朋友又說:“山西和陝西,拚音都是Shanxi”,“應該是為了把這兩個地名區別開才這麽拚寫的。我們在鍵盤上用拚音輸入法打字,因為沒有區分聲調,所以重碼率很高,因而專業搞漢字錄入的,一般用五筆字形錄入法,重碼率低,速度快很多。”;“因為穀歌拚音也是不標聲調的,這兩個地名沒標調沒法區分。”。

也就是說,這周有光的“偉大發明”把中國兩大省都區別不出來。陝西省對外敢於向拚音反擊了,因為Shaanxi違背了拚音原則,就像Tsinghua(清華)而不是可怕的Qinghua一樣,因為Qing太難發音了。周有光根本不知道如何將音調體現在拚寫中,所以弄得天下“吳、武和伍”家都姓Wu。如果水準夠,漢語的音調也應該體現出來,像杜平根大學的杜平根,德文Tubingen; 英文Tuebingen,u的元音在德文上有兩點。穀歌還跟著起哄,有一天把周有光列在首頁紀念。還是朋友說得好:“他本來就不是語言學家。拚音的目的是消滅漢字,有節操的語言學家估計實在做不來”。

不過語言翻譯確實很難,校友接帖道:“這算很容易的名字,看這個俄羅斯名:Khristorozhdestvenskaya”;“從埃塞俄比亞人中挑一個名字出來,有卅幾個發音音節,即使是發得出音,也記不住啊!”。我則回答:泰國人的名字也是很長。這些名字都會在美國消失的,後代會改成Anglo的發音,特別是難發音的德文,Trump就是改後的,Steinweg也改成了Steinway。

附錄舊博文如下:

拚音在海外鬧出的笑話

作者:雅美之途;發表時間:2017年1月26日

周有光先生最近仙逝,好評如潮。我以前隻聽說過他,沒有想到他還與沈從文一樣娶了“合肥四姐妹”中的一位大家閨秀。他雖然擁有英美的經曆,更確切地說是在紐約或倫敦工作過,但是他的專業是經濟學,而非語言學家的他參與主導發明的拚音可以說是紕漏百出。如果他真是所謂的“漢語拚音之父”的話,那麽我們現在不可想像當年拚音這麽重要的事,國家會把它交給一個學經濟出身的外行去做。主管出版界的胡愈之在1955年建議他改行做文字工作時,周有光是這樣回應的:“文字學和語言學我是業餘搞的,這不是我的真正的專業,我是外行,不行的!”。當然,周有光幸運的是,他從複旦經濟係被調到北京使他避免了牢獄之災,因為坐牢為當年留美歸國經濟學家的共同命運。

我的所有文章都是在蘋果手機上用手指頭寫成的,因為拚音不行,我在文學城博文後回答網友的問題還不得不使用英文。我若使用電腦上的拚音軟件會覺得相當不方便,但是我不會寫的漢字又必須借助於拚音,我在舊文裏的這些話很好地說明了我對拚音的無奈:“這篇文章是二年前用英文寫成的,放入博客後,一些網友感興趣而問及它的中文版本。當時對於我而言,借助拚音打中文的痛苦程度幾乎可以誘發焦慮症,尤其在鄉音隨歲月增長而變濃的時候。一次回國目睹侄兒的拚音打字速度已近美國秘書的水準。我當時覺得,這也會使中囯年輕的一代更易與國際接軌,雖然他們在鍵盤上打的文字不同。”

如果當時的中國是處於現在與西方交流如此深入的時代,而不是50年代的鎖國之時,我想肯定不會出現如此怪的拚音係統。拚音係統如果在現代西方係統試運行過,肯定會避免出現He女士,She先生,以及Xu(讀成動物園Zoo)或Cao(讀成母牛Cow),還有可能的Li(讀成扯謊Lie) 法官。這些姓氏將會被我們在美國的後代們拋棄的,因為每次叫你名字時都會產生一種侮辱感,尤其是孩童還沒有道德約束力的時候。實際上,Steinway鋼琴就是從德文Steinweg改成的,Trump也是從難讀的德文Drumpf更改過來的,著名的德文波音Boeing好像沒變更。更慘的是,那些創立者莫明其妙地在拚音中大量使用一個輔音帶多達三個元音的拚音字,弄出太多什麽人都發不出的Quan, Qiao,Guo或Xiao,要知道在拉丁語係裏每個元音都是必須發出來的。

拚音裏元音和輔音都存在嚴重的問題。現在的拚音裏好多輔音都不能正確發音,像Q; X; Z都不行,所以Xiu; Xin;Xing; Qiu; Qian均發音離譜,而這些正是大量漢字姓氏出現的字母。元音弄出單個字母E來翻譯湖北的簡稱鄂,如果單字母E為姓,電腦都不能識別,姓鄂的人連credit card(信用卡)都申請不到,因為沒有credit(信用)。當你麵對普通病人時,情況之遭糕可想而知,誰會找位連名字都發不出的醫生看病?所以一位朋友去做醫生時,把徐Xu改成Hsu,發音也不準但至少接近。雖然美國也會出現Ms. Hooker或Dr. Worms, 但是擁有這些英文姓氏的人數畢竟有限,那像Xu還跨越許和徐兩姓,以千萬人計算。

拚音從一開始就是政治的產物,始於1952年毛澤東在蘇聯向斯大林的取經,回來就搞漢語字母化。拚音本身並不是漢語,拚音是五十年代試圖將漢語變成拚寫文字的一個步驟,當時的統治階級可能認為拚音會幫助普及漢語從而更容易統治民眾,另一層淺意識就是拚寫文字比漢字優越。所以一開始就是強調的民族性,要與國外不同,尤其是與台灣的係統不同。什麽事情如果提升到虛偽的愛國,就容易產生毫無自製的群情激昂。在我與朋友討論拚音時,也容易提升到民族尊敬的高度,其實拚音根本不是優美漢字的一部分,拚音的發明恐怕就是一個技術性的錯誤而已。我們故然可以堅持讓西方人學習拚音,我的名字也難發音,從來沒有想過取任何英文名字,我的理由是我花半輩子學你英文,你憑什麽不能學我簡單名字的發音。但是這個邏輯麵對學者或有修養的人可以,麵對大眾就會經常遇到難堪的時刻。周有光的拚音對掃盲有功,對統治階級控製民眾有功,但是在對外交流上確實是個災難。

看看日文的翻譯係統,每個輔音帶的元音西方人都能發音,這為日本融入國際大家庭奠定了基礎。你可以盡力美化拚音在現代計算機時代對漢字輸入的貢獻,但是我看見的日文或韓文的計算機輸入法一樣沒有問題。這位朋友總結得很好:“這個拚音係統就像當年的世界語, 不倫不類,貌似各語種的優點都來點,  實際上人為製造混亂, 而且還有很多獨家發明。沒有見過任何一種音譯比拚音更差的了。”。

我們還是讓實踐去檢驗拚音,看它在海外遇到多少尷尬和鬧出的現實笑話,現僅從我朋友圈或群中的反應中精選幾則,我們密蘇裏的昵稱畢竟是“Show Me State”:

1。一位媽媽關於曹姓(Cao): "我的兩個孩子在學校因為這個姓常常引起哄堂大笑 孩子也說自己姓牛"。

2。姓許(Xu) 的朋友留言:“老美第一次喊我的名字時通常是看著他們猶猶豫豫的叫著 Mr X... U..直接念字母,然後再問我如何發音”。

3。“也湊個熱鬧。中文姓名順序到了美國反過來念。ESL課堂上老師叫名字也是好笑,唐彬成了“冰糖”,傅斌成“冰壺”。女生的名字“蘇桃”,中文有韻味,叫出了成“桃酥”了。還有好多好笑的,記不起來了。剛來時,對中國人最難的是“he" or "she". 婦產科隻有女病人,查房時累的睜不眼時,一張口he就出來了。我的一哥兒們輪轉到婦產科,匯報病曆滿嘴he, attending 媽的,那來的he。前不久有一個病人叫何蔓,產房護士開玩笑:Dr. Shi had a patient "he, man".  不少美國人嚐試學我的正確發音,很難,多數發成“shi", "shy ". 但是沒有碰到過因為我的姓受歧視的。雖然說著broken English, 活兒幹的好加人nice,絕大多數美國人還是尊重你的。”

3。應該是位孩子姓黃(Huang)的媽媽留言:“我家兒子們小時候在學校姓被叫成“hang", "hung", "Wong" ... 等等, 常問“為什麽爸爸和我們不隨媽媽的姓 Lee?”

4。“同樣的故事,我有兩個朋友在同一個公司,一個姓賀,一個姓時,每次來電話,receptionist都得問,who do you want? He or She? ”

5。“我LG有個同學first name是Qing,他說有人叫他King,有人叫他Queen。”

6。“我的故事 剛來美國時去老公教授家晚餐,他們都叫我She,我的詩shi就這樣被本土化了。結果教授七八歲的小兒子好奇地問,you are she, do your husband name he? 激動之下,我隻好給自己取了一英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