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科學上像輝煌時期的羅馬帝國
文章來源: 雅美之途2017-10-10 09:53:01

昨天是本年度諾貝爾獎的最後一項:經濟學獎隻授予一位經濟學家,那便是芝加哥大學的Richard Thaler教授。芝加哥的建築學派可能比較分散,芝加哥的經濟學派則專指芝加哥大學。Richard Thaler還不是超級名牌大學畢業的,應該說他的文憑來自不錯的學校:本科,Case Western Reserve;PhD,U Rochester 。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當年不能像哥哥那樣讀東部的父母眼中的名牌, 隻有去Rochester,然後在伯克利得博士。

因為芝大盛產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至於一位芝大教授的夫人,在離婚協議書上要求分得部分她丈夫未來的諾貝爾獎金,這位夫人的預見還真實現了。這是個真實的故事,具體描述可見此報道:“Perhaps nobody has been as pragmatic about the Nobel as the ex-wife of Chicago economist Robert Lucas Jr. In her divorce settlement, Rita Lucas demanded a stipulation that if her husband won the Nobel within seven years, she would get half of the money. In 1995, with less than a year to go in the agreement, Rita Lucas collected."。

由於芝大離我們近,大量芝大校友在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成就生涯:從至今仍然是論文引用數量之最(JBC蛋白測定法)的Oliver Lowry到開創腸道菌群領域的Jeff Gordon,芝大人太多贏得了我們的尊重。去年芝大校長在華爾街雜誌發表文章,呼籲“言論自由為真正教育的基礎”, 含蓄批判美國玩政治正確過了頭的東西海岸的名牌大學。前不久群裏討論因敢言而在國內受迫害的芝大校友巫寧坤先生,我們佩服芝大的原因就是她教育出很多這樣的學者,永遠隻是麵對事實說話。芝大的這些特質確實與極度左傾的耶魯不同,誇張點說,這些微環境的差異導致了出爐後的人才成為做自然和社會科學的真學者與純人文的假紳士。

我在諾貝爾網站統計芝大教授得諾貝爾獎的情況時,剛好同濟校友路過芝大Booth商學院的牆壁,那裏展示了28位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芝大教授和校友,算上今年的共29位。僅以近50年來的諾貝爾獎記錄評判,整個歐洲也找不到一所像芝大這樣的大學,它還頑強地在芝加哥那麽糟糕的區域生存著。

如果把對人類科學與技術做出最大貢獻的國家比作羅馬,美國就是當今這樣的羅馬帝國,絲毫未見她衰的跡象。今年三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和三位物理獎得主均被美國人囊括,加上一位美國人獲化學獎,以及一位美國人獨享經濟學獎。今年與科學相關的諾貝爾獎的10位得主中,8位是美國人,占全球的80%。這是一個什麽樣的支配程度?僅從科技成就來評說,美國比當年的羅馬帝國還風光。在這裏應該告誡那些國內鋪天蓋地般轉發唱衰美國帖子的人們,你們應該醒醒,美國仍然正當年。

我在讀諾貝爾委員會關於化學獎的評語和Citations時感概萬千,一句話被美國海歸們帶壞了的國內雜誌崇拜現象,現在應該休矣。他們在中國發明了以CNS代替Cell, Nature和Science, 我們在美國隻知道CNS是中樞神經係統,國內發明CNS的人還不是學醫的。我在美國科學界幾十年,從來沒有在非華人科學家中聽過有人使用CNS的縮寫以代表雜誌。

國內人跟風做結構發遍著名雜誌,問題是諾貝爾化學獎甚至連引用他們的貢獻都沒有,在諾貝爾委員會的87篇引用文獻中隻有武大校友和美國UCSF教授程亦凡的兩篇。今年諾貝爾化學獎涉及的發明冰凍電子顯微鏡為生物大分子結構研究帶來革命的關鍵論文, 都是發表在我們這些外行甚至不知道的專業雜誌,更不談Nature或Science了。我把它們標記出來了,從諾貝爾評委筆中,他們是靠這些關鍵文章授獎的。對發表熱門文章的追求,可以使時髦的科學家隨時跟風轉向已經形成paradigm的領域,而我們在科學史裏最應該欣賞和鼓勵的是那些製造paradigm shift的原創科學家,這點諾貝爾委員會幾乎總能評價到位。

芝大的28位獲得諾貝爾獎經濟學獎的教授和校友:

今年的諾貝爾獎化學獎得主及其相關的關鍵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