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同濟醫院名列中國榜首的時候
文章來源: 雅美之途2017-08-22 15:46:46

母校同濟醫學院的武漢同濟醫院和武漢協和醫院在全國自然科學基金的排名中,同時擠進中國的前三名,整個華中科大的醫科則名列全國第四。這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雖然校友提醒同濟近些年在這方麵經常名列中國的前茅。這是我們當年讀書的時候同濟在全國的位置,當時我們隻輸北京協和,北醫和上海第一醫學院。在這裏我也應該感謝我們那些留在同濟工作的同學們,至少三位科室主任來自我們大班,包括在中國做了最多心髒移植的董念國同學。

另一個令人欣慰的現象是華中科大甩了武漢大學不少距離,至少富有很多,並且華中科大近一半的研究經費來自同濟醫學院。在美國憑NIH的經費規模基本上可以決定學校的位置,以醫學院為單位,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長期在NIH經費上列全美前五名。當然也有校友提醒,中國的自然科學基金的多少並不能反映科研的全貌,因為好多中科院和清華北大的大牌並不熱衷申請這些基金。讀了我的朋友圈的消息後,一位資深的武漢大學的校友朋友說:“武大不聯姻同濟而找一個三流的湖醫,是其百年(假)校史上最大的敗筆。否則,那有其它各校如北醫上醫的”。對呀,武大當年是多麽地高傲,連給同濟在合並後叫武漢大學同濟醫學院的名份都不行,當年哪位同濟校友會咽得下那口氣,更何況以裘法祖之身份?

幾年前,當我們的群主在芝加哥創立《天涯同濟人》的微信群不久,校友們的擔心促使我們對華中科大的領導層發難,因為他們長期使我們同濟醫學院連個正院長都沒有。現在我們海外校友樂見同濟在新的領導班子的帶領下,學校的發展勢頭相當可觀,武漢整個城市也迎來複興般的進步速度。校友永遠都是希望母校好的一群人,那是天然的感情,我們總會以各種方式服務母校,這裏也包括上海的同濟。

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醫院排行榜(暫時,來自網絡)

1.武漢同濟醫院150

2.華西醫院145

3.武漢協和醫院128

4.上海交大仁濟醫院109

5.湘雅醫院109

6.中山大學一附院101

7.上海交大瑞金醫院97

8.301醫院91

9.複旦大學中山醫院89

10.江蘇省人民醫院88

10.南方醫院88

11.上海交大九院87

12.複旦大學華山醫院82

13.二軍大長海醫院80

14.浙大二院80

15.齊魯醫院76

16.浙大一院75

17.上海交大六院72

18.西京醫院70+

19.上海交大新華醫院69

20.湘雅二院66

21.上海交大一院63

22.中山孫逸仙醫院63

23.三軍大西南醫院61

24.同濟大學東方醫院60

25.複旦大學腫瘤醫院59

26.武漢大學人民醫院58

27.西安交大一附院54

28.二軍大長征醫院53

29.同濟大學十院52

30.南京鼓樓醫院50

31.三軍大新橋醫院43

32.三軍大大坪醫院43

33.浙大邵逸夫醫院42

34.複旦大學五官科醫院35

35.武漢大學中南醫院35

36.上海中醫曙光醫院33

37.南方醫大珠江醫院29

38.二軍大東方肝膽醫院28

39.上海中醫龍華醫院23

40上海交大兒中心21

41.湘雅三院20

42.複旦大學兒科醫院14

43.上海中醫普陀醫院11

44.上海交大國婦嬰10

45.複旦大學婦產科醫院10

 

下麵資料來自《生物穀》網絡:

這次武漢同濟和協和醫院的表現如此亮眼,間接說明這兩個一流醫院的醫生科學家們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強度,使我想起在110年的同濟校慶前我曾經給同濟的建議:

“同濟應該重視醫生科學家(Physician Scientist)的培養。在美國的醫學學術界,醫生科學家是指一批學臨床出身的醫生最終走向了以探索生物醫學的未知為主體的科學研究的職業生涯。這裏並不一定強求醫生科學家從事與疾病相關的研究,但是他們即使做純粹基礎研究的領域都帶著不同的視野。美國的經驗證明,醫生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推動了我們對未知世界的認識、臨床診療水準的提高和對醫療產業的推動。舉個著名的例子,醫生科學家研究脂蛋白運輸的分子機製最終直接造福於包括糖尿病的各類代謝性疾病。而小的例子,大家知道高濃度的單克隆抗體可以存在於雜交瘤刺激產生的腹水中,而腹水產生的病理機製恐怕隻有學醫的人最明白。學醫出身的醫生們習慣於起早貪黑的臨床訓練,他們更願意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自己選定的並且熱愛的基礎科學領域裏耕耘,這些特質對他們的成功幫助巨大。

雖然美國的醫生科學家也因與臨床同行賺錢的巨大差值而麵臨壓力,但是美國仍然是醫生從事科學研究的最佳國家,早期美國的很多諾貝爾獎的原創性工作是由純粹的MD背景的科學家完成的,包括DNA聚合酶、限製性內切酶、癌基因、LDL受體和朊病毒的發現。在美國頂尖的醫學院裏,你可以欣賞到一些科研做到蛋白質結構域的精細程度而臨床上又是美國最佳醫生的醫生科學家。在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細胞調亡係列蛋白,免疫分子(CD46、CD47和CD2AP)和淋巴細胞的陽性和陰性選擇原理這些涉及基本生命規律的重大發現都是在醫生科學家的實驗室完成的。美國諾貝爾醫學獎得主Joe Goldstein總結了NIH在1964-1972的八年間產生的九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經曆,9位裏麵的7位僅有MD學位,另外兩位擁有MD和PhD雙博士學位,他們這些傑出醫生科學家的代表幾乎都是在NIH才開始學習如何成為實驗科學家的,從拿試管和加樣器開始的。當然深層的原因是NIH在越戰期間能夠招到最為聰明的醫學畢業生,因為進去了就屬於已經在為美國政府服務,而不必擔心被招募入伍去越南打仗。

美國現在的醫生科學家的絕大部分來源於MSTP培養計劃,也就是Medical Scientist Training Program或醫學科學家培訓計劃,為美國NIH資助的學費全免的人才計劃。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MSTP為全美人數之最,原因是它早在NIH資助之前就有,NIH資助實施後,華大仍然保持自己原來的資助額度,再加上NIH的,所以華大可以擁有其他名牌醫學院一倍的雙博士人數。該計劃的程序是本科畢業生進入醫學院後,先讀1.5年左右的醫學基礎課程,然後進入實驗室花費4-6年完成哲學博士研究,再回到醫學院用1.5年左右的時間完成臨床課程的學習和見習,所以總共需要7-9年才能完成MD和PhD的雙博士學位。中國的優勢是高中就進醫學院讀相當於MD的醫學本科,隻要讀博士就是相當於美國的MD和PhD,所以僅從程序上能夠使大量的值得培養的人才走上醫生科學家的職業道路,關健是需要營造從事原創性科研的環境以及對醫生科學家的政策性支持。

同濟應該規定所有臨床科室的主任必須擁有運用現代生物學技術從事科學研究的實驗室,對內、外、婦、兒這些大係裏的亞專科的主任們也應該有同樣的要求。每個係和專科都應該具有一定數量的主要從事科學研究並且擁有獨立實驗室的醫生科學家。臨床科係的醫生科學家的薪金應該至少達到全職同級臨床教授的總收入的80%,並且在時間上應該保證醫生科學家有80%左右的時間從事與經營實驗室有關的科學研究,各係和專科的學術結構以醫生科學家為主體。全職臨床醫生教授的評價指標,應該以臨床療效而不是以所謂的SCI論文為標準,而醫生科學家則應該相當看重原始科研論文的質量和數量以及吸引到的研究經費。醫生科學家的追求最終必將推動醫學的發展,開創了現代免疫治療的美國科學家Steven Rosenberg是位外科醫生,工作於美國NIH的臨床中心。他在幾十年前首先嚐試將病人的淋巴細胞在體外誘導成殺傷細胞,然後輸入病人用於抗腫瘤治療。大家知道美國的外科醫生的薪酬在醫生行業裏都是高的,Rosenberg的工作單位如果不給他在薪金和時間上的外科醫生級別的保護,他肯定不會做出這個造福全人類的進展。無獨有偶,應用抗血管生成成功阻斷癌轉移途經而開創癌症治療新領域的哈佛教授Judah Folkman,也是一位外科醫生。

同濟是中國相當級別的醫學院,應該有宏大的誌向和廣闊的視野,我們暫切不談世界水準,但是同濟應該有高遠的追求。我們走在麻省總醫院的科室,你會知道人類首例乙醚麻醉就發生在那裏;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放射係存放了人類第一台應用到臨床的PET造影議;在瑞典Lund大學則有一個扁牌提醒人們:那裏的包括華裔在內的科學家第一次確定了人類的染色體為46條。我們同濟真正追求的應該是這些改變世界醫學進步的發現,而不是國內崇拜的一位學語言學的美國費城人弄出的SCI指數,那是個很有偏見的洋玩意。同濟以往編醫學院教科書的成就非凡,我們在校時全國的內、外、婦、兒科這四大專科的教科書的一半出自同濟教授之手,當年中國的醫學生靠讀這些書獲得醫學知識,我們也因此而自豪。但是編寫教科書不是科學的原創,真正的知識來源於實驗室,以編書論學術成就的政策不值得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