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諾貝爾科學獎再次證明美國科學的支配地位
文章來源: 雅美之途2016-10-05 09:57:29

美國西北大學教授Stoddart今天與法國Strasbourg 大學教授和荷蘭教授分享諾貝爾化學獎。TLR的諾貝爾獎也是來自法國與德國交界的Strasbourg,這座歐盟議會所在地的名字也是德國的,該城的控製權曾經在德法兩國之間幾度易手。昨天諾貝爾物理獎被三位美國科學家囊括,他們分別為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普林斯頓和布朗大學的教授。這樣諾貝爾物理,化學和醫學的七位得主裏,四位是美國教授,占了超過一半。這種情況幾乎每年都如此,足顯美國科學的支配地位,晚幾天將會公布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更是美國人的天下。雖然這四位美國教授全是英格蘭和蘇格蘭出生的,大有像Beatles那樣入侵美國的態勢,但是有位英國人是在康乃爾大學獲得的博士,並且這四位英國人基本上都在美國擁有科學生涯,像今天獲獎的西北教授早在1997年就在UCLA做教授。

日本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也是美國訓練出來的,他早年曾經在紐約著名的洛克菲勒大學做的博後,師從發現抗體重鏈和輕鏈結構的諾貝爾獎得主Gerald Edelman,又一個諾貝爾獎近親繁殖的現象。雖然Edelman在2014年去世,但是他對今年獲獎的弟子的諾貝爾獎提名和影響力應該是肯定的。同行對今年諾貝爾醫學獎單獨授予日本科學家還有微詞,因為美國在這個領域的世界級的實驗室不少,包括西南醫學中心的Beth Levine。猶太人做得傑出的太多了,這裏隨便提到的Edelman和Levine都是猶太姓氏。另外,今年諾貝爾得主的教育背景都相當雄厚,日本得主為日本最好的大學之一東京大學畢業的,美國四位諾貝爾獎得主更是擁有牛津,劍橋,康乃爾和愛丁堡這些世界著名大學的學位。

大家或許可以說,現在的諾貝爾獎是獎勵甚至二十年以前的工作,這樣使得我可以講些我二十多年前初入美國實驗室的經曆。我是夏天來的,沒過幾月就是諾貝爾獎公布的季節,當時通訊遠沒有現在發達,電郵和網絡通訊基本沒有,靠報紙或收音機獲得消息。但是實驗室美國博後們之間這樣發問:“今年諾貝爾獎是哪個學校的?”,這樣的問話真讓我這外國人開眼界啊,他們沒有問諾貝獎是授予哪國的科學家,而是問美國哪個大學的教授,潛意思就是應該有美國人獲得諾貝爾獎。這是二十年多年前的事,我當時就覺得美國人太狂妄了,但是當我在美國時間久了,深入了解美國學術界後,才知道美國人為什麽這樣。現在美國科學創新根本沒有任何減弱的跡象,高科技產業的龍頭地位更加明顯。

關於日本為什麽得這麽多諾貝爾而中國差這麽遠的問題。我是這樣看的,我們80年代讀書時,國外前沿領域我們隻有努力讀得懂的份,同濟很多教授的知識結構都相當老化,Nature或Science還是從西安影印中心來的幾月之後的舊聞,實驗條件就更不用多說了。現在的情況至少在第一時間,國內都可以重複世界最新的發現了,那種直接做實驗的跟進,這已經是相當的進步,這些都是建立在國內科學界能夠理解和欣賞世界科學前沿的條件下的。

至於中國為什麽獲得諾貝爾獎這麽少,這裏有個文化的問題,就是做科學的環境。我在瑞典參觀諾貝爾博物館時,他們用大幅視頻播放美國華裔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朱棣文的訪談,他談論中國文化傳統中對做學問的人的尊重,但是他可能錯解了中國的文化傳統,朱棣文說的那些中國傳統是國人對人文詩書等領域的追求,而不是對自然的好奇。中國人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與好奇心,比西方差幾個數量級,看看新大陸是如何發現的就知道了。現在國內錢真是多,但是人心浮澡,學術腐敗甚至達到危險的地步。我們還是懷念80年代那種自由的校園環境,教授在百廢待興中教我們的那種認真與熱情。我和一位武大校友聚餐時,他也對80年代甚至多黨製都可以討論的武大校園甚為懷念。而現在我親戚的孩子在華中科技大學的新生開學不久,軍訓期間輔導員公開要求他們毎人寫忽忘918的作文,然後希望每位學生都遞交入黨申請書。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背景。

今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的人生和學術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