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誠得到自由了嗎?
文章來源: forhong2013-06-24 09:11:39

                根據多家媒體報道,中國盲人陳光誠曾因為幫助鄉親維護權益,受到當地政府的迫害,去年逃到美國駐北京大使館,之後獲中國政府批準,並在美國有關人士的幫助下,帶著妻子和兩名孩子,前往紐約大學就讀。一年後,傳出陳與紐約大學反目,並指責紐約大學因為中共施壓,和經濟利益迫使他離開紐約大學。曾幫助過陳的美國教授反駁陳對紐約大學的指控,指陳“不該反咬喂你食的手。”陳帶著家人來美國當然是希望得到自由。但是實際上,陳並沒有得到他期望得到的自由。   


            “自由”這兩個字,在許多中國人的眼裏,被理解的太多狹窄。自由並不僅僅是政治的範疇,說我們想說的話,做我們想做的事情而不受幹涉,更不會被拉去坐牢。心理學家們解釋自由的概念是有能力選擇如何與現實相處。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夠掌控和朔造自己發展的能力,而不是受控於來自其他的方麵的力量。

 
如果陳光誠真的獲得了自由,他就會明白,他在中國的“英雄偉績”已經成為過去,生活又翻過了新的一頁。作為一個新移民,除了身體的殘障之外,他並沒有一技之長,語言又是問題,學術基礎恐怕也不高,這都是很大的壓力。內心自由的人懂得如何調整適應,融入一個新的生活環境。並且明白在這個過程中,自己當負的責任是什麽。
 

這並不是說,陳先生不應接受別人的幫助。相反,每個人都會有困難、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我們對此需要有顆感恩的心,不管人家何時停掉對自己的幫助,那是人家的權利,畢竟別人沒有義務幫助我們。我們不能一輩子依賴別人。陳先生若真正獲得了自由,他首先有能力認識自己:我從過去的經曆中學到了什麽?現在我蒙福換了新的生活環境,我應該怎麽做?我可以做什麽?我將如何計劃明天?



顯然,陳先生沒有給予新生活適當的回應。他在北京的一家醫院等待的時候,對美國大使館專員辦事不周的批評,以及現在指控幫助過他的紐約大學不再繼續供養他的做法,讓人感到,他覺得自己為了正義的事業,犧牲了很多很多,所以他現在值得被別人照顧。如果別人的照顧沒有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感到很受傷;於是他人家對的好都不見了,剩下的都成了別人對他不起的事情。恩人一下子變成了他的仇人,並且要狠狠地譴責。這不就是自戀的麵孔麽?
 

陳先生除了自戀的性格特征,還有恐懼和焦慮。當然,一旦斷了糧草的來源,他一家人在美國難以生活下去。也許,他小的時候窮怕了,這種害怕存在他的腦子裏,驅使著他像有些評論認為的,為了生存,不得不和下家聯手,成為別人政治棋盤上的一枚棋子,被人盲目地推著走,而不是出於自己成熟理智的考慮。雖然可以讓人理解,不過這樣的做法並不能夠讓陳先生活出自己生命的風采,也會嚴重地傷害他與人之間的關係。
 

每一個來美國的移民,都經曆過不平凡的日子。他們在生活的磨難裏,漸漸明白自由與個人的責任是分不開的。絕大多數人接受自己的責任,積極進取,不斷成長,讓自己的生命煥然一新。陳先生隻有學會了主動地接受現實,接受自己的責任,搞好與他人的關係,才能真正理解和享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