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誠勿擾》:一個展現病態社會的窗口
文章來源: forhong2013-05-31 11:58:50

在中國最熱門之一的電視相親節目《非誠勿擾》中,為單身男女牽線搭橋的相親活動,已經完全失去了傳統的意義和精神。作為娛樂節目熱鬧歡喜,無可非議,但是沒有生活的價值觀框架,讓這個節目成為隨心所欲地展示各自病態的人格、病態社會的舞台。 
           


            這個病態的形式,首先以男女嘉賓不成熟的性格展現出來。到了相親年齡的女青年,在穿著上把自己打扮成少女的樣子,刻意模仿孩子說話的聲音和語調,並且以“孩子氣”、“娃娃音”為榮耀和自豪。在與男嘉賓的互動上,最多的問題,是希望得到對方的“照顧”;關注的是對方“陪女友”,“哄女友開心”等事項。男女嘉賓找對象先要考量對方是否“孝順父母”,而找對象的目的首先是為了滿足“父母的願望”;聲稱“父母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我選擇他是因為我的母親喜歡音樂”等等。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共生狀態”,這是一種不健康的病態人格。
 
第二種病態的形式表現在性的問題上。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台上女嘉賓,在大家狂熱的起哄之下,與一個沒有與女生接過吻的男嘉賓當場熱吻,讓這個大男孩體驗到“初吻”的感覺。本來,“過去的男友或者女友”屬於個人的隱私,也成為節目熱炒的話題,把個人的“前任”和與他們或者她們的交往過程都抖出來。自己的經曆並非不可講,但不是要顯擺自己比那些沒有談過幾個對象的人有能耐,有本事。

第三個病態的形式表現出自戀人格障礙,精神問題、和敵意的態度。為了能夠成為這個節目的“人氣嘉賓”,用不適當的、誇張性的動作、眼神、語言等,引誘他人與之互動。喜歡誇耀自己的成就和自己的理想,覺得自己很重要、很有能力;但是,一旦遇到別人不同的見解,馬上覺得受到傷害,並且給予防衛性的反擊。比如女嘉賓愛對男嘉賓的穿著評頭論足,而男嘉賓沒有一個不是立刻為自己辯解、糾正女嘉賓的評論。不少嘉賓熱衷於批評和貶損過去的另一半。最近出現一個被網友評為“文革女孩”的女嘉賓,因為一句話不對勁,氣勢洶洶地號召女嘉賓集體滅燈的場景。每一期的節目中,都會出現一兩個古怪的性格、外表長得不太標致的女嘉賓。當這樣的女嘉賓沉浸在自己的幻想當中,表情異常、情緒激動、語氣急促,沒有清晰條理的發言,或者表現出一些不合常理的舉動時,她們就成為眾人取笑甚至攻擊的目標。

第四個病態的形式表現在關於自我的問題。介紹自己的興趣愛好時,男女嘉賓大都喜歡稱自己是一個“吃貨”,甚至要吃得“第二天起床還打飽嗝”;要麽就是擁有多少件衣服、多少雙鞋子等等。從來沒有哪位嘉賓談過自己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有什麽責任。

很遺憾,《非誠》節目把病態的現象當做健康的文化大力炒作宣揚,甚至覺得是一個創新而對這些病態的現象推潑助瀾。身在其外的海外觀眾,可以透過這個窗口了解中國的病態文化;但是那些身在其中,看不到外麵風景的人們,知道自己在吸收毒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