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幾代人的故事
文章來源: 亦緣2023-01-10 20:50:36

(1)《荊棘鳥》

“荊棘鳥的一生隻唱一次歌。從離開雀巢開始,便不停執著地尋找荊棘樹。當它終於如願以償,就把自己嬌小的身體紮進一株最長、最尖的荊棘上,和著血和淚放聲歌唱——那淒美動人、婉轉如霞的歌聲使人間所有的聲音刹那間黯然失色!一曲終了,荊棘鳥終於氣竭命隕,以身殉歌。"

推薦一部我非常喜歡的《荊棘鳥》,是澳大利亞作家考琳麥卡洛的作品。該作講述了克利裏一家三代人的故事。

母親菲奧娜的愛情比較經典,愛上一個身在高位的已婚男人,懷上他的孩子也無怨無悔。為此下嫁過起清苦生活,她依然無悔。很幸運,她嫁給了一個崇拜她並深愛她的男人。可惜她明白得太晚了,丈夫死後才醒悟過來。這是一個一直生活在過去的女人。

主人公梅吉對神父拉爾夫的迷戀非常自然。自從九歲認識拉爾夫 ,梅吉一直在拉爾夫的關愛與指引下成長。拉爾夫英俊,有涵養,善解人意,被作者描寫得近乎完美。然而,為了神職的提升和紅衣大主教的光環,拉爾夫舍棄了愛情。梅吉嫁給了一個外貌酷似拉爾夫的渣男。此後的故事跳出了傳統愛情的套路,很具西方女性的特色。梅吉意識到自己的婚姻錯誤之後,毅然離開了渣男,獨自撫養與拉爾夫的孩子戴恩。她認為,上帝奪走了她的拉爾夫,她以這種方式向上帝偷回來。但是戴恩信奉神學,因而機緣湊巧地到了拉爾夫身邊。梅吉寫給拉爾夫的信中有一句話:“我偷了什麽,就還回來。”當然拉爾夫不明白這句話的言下之意。如果不是戴恩的溺水身亡,梅吉永遠不會告訴拉爾夫他們有一個兒子。拉爾夫知道真相後不久鬱鬱而終。梅吉這隻荊棘鳥如此慘烈地尋到了她的荊棘。作者把梅吉的愛情寫得非常蕩氣回腸。

到了現代社會,梅吉的女兒朱絲婷一改母親和外祖母的苦戀傳統,走另類叛逆路線。幸好她遇到一個包容她的男人,結局還算幸福美滿。

這些愛情上自苦的女人,都是荊棘鳥,一生尋找自己那根最長最尖的荊棘。尋到了,放聲歌唱,綻放生命之花,但同時也耗盡了一生的心血。

另外,從《荊棘鳥》可以看出澳大利亞社會的變遷。傳統經濟過渡到現代經濟,人們的對情感和婚姻的觀念也從遵循傳統走向追求自由。

書中對澳大利亞自然風光的描寫很獨到,澳大利亞的風土人情躍然紙上,讓人對達魯耶答這個虛擬的地方充滿了神往。

《荊棘鳥》在美國拍成迷你連續劇,1983年起播出。曾經風靡過一陣,得了七項艾美獎。此劇有些年代了,有興趣的可以去翻翻。

(2)《額爾古納河右岸》

《額爾古納河右岸》是今年聽下來很喜歡的中文書,非常符合我崇尚的自然理念。遲子建以最後一個酋長的女人的口氣,講述了該女人從少女到青年,中年,老年的生活經曆和見聞。

他們是遊牧民族,與馴鹿相依為命。他們生活在中俄邊境的山區,額爾古納河的右岸是中國的領土。天高皇帝遠,他們遠離社會的塵囂,過著漢人們認為是野人的生活。那裏生存環境艱巨,物質匱乏,但他們生活得簡單有味。他們有他們的生存規則和社會習俗。能預知未來的薩滿,讓這個民族充滿了神秘色彩。

《額爾古納河右岸》描寫了對自然的崇拜和敬畏。關於上學,畫畫,他們有他們的方式,原始的,自然的。他們為了馴鹿隨著季節而遷移,青草,清風,冰雪,山洪,雷電,都與他們的生存息息相關。

《額爾古納河右岸》的愛情也是自然主義的。第一眼,看到一雙清澈的眼睛,便是愛上。也有互相看不順眼的,終身的折磨。還有兩人同時愛上一個女人,總有一個含恨終身。

三代人,一族人,各種各樣的死亡方式。主人公的父親被雷電擊中,主人公的第一任丈夫從馴鹿背上凍死,第二任丈夫被熊襲擊而死。魯尼和尼浩的五個孩子,從樹上墜落而死,被馬蜂蜇死,被洪水衝走,或胎死腹中。當然也有精神上出問題的,馬伊堪在私生子西班2歲時跳崖自殺,小達西於1972年自殺,達西妻子在達西自殺後殉情。金得不滿母親定下的婚姻,婚禮結束後吊死。依蓮娜,本族第一個大學生,曆經外麵世界的精彩和無奈之後投河自盡。

《額爾古納河右岸》的包容量很大。書中折射了中國的近代史,從滿清國,民國,日本侵華,解放,文革,九十年代,...,不同的時代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他們的生活。書中也間接地提到鄂溫克族與漢族的衝突與共存。漢族人會做生意,用鹽巴和麵粉換取他們的狩獵品。但是破壞環境,砍伐樹木,很讓他們反感。

本書除了結構比較鬆散之外,語言,情節,主題均是上乘。

遲子建另外有幾個中篇,也是視角獨特,回味無窮的上乘之作。

(3)《江南三部曲》

《江南三部曲》由三部獨立的小說組成:《人麵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 彼此有微弱的聯係。

《人麵桃花》寫的是民國初期革命者的故事,我覺得女主秀米有一部分以秋瑾為原型。不過網上沒查到格非提過秋瑾為原型,倒是有讀者與我有類似的感受。

《江南三部曲》的前兩部充滿浪漫主義色彩,《春盡江南》則是現實主義,因此許多格非的讀者抱怨其藝術性不夠。我一直推崇現實主義,認為寫作是生活的展現,提煉和升華,所以挺喜歡《春盡江南》的。裏麵端午的中年危機,對社會變化的無力感,家玉對理想的失望,現實中的掙紮與絕望讓人痛徹心扉。引一個評論:“縱觀整部小說,似乎沒有一個成功者,而是由一群淪陷於物欲橫流時代的知識分子構成的哀世之書。”

本書格局很大,跨越了三代人近百年的時光。三部曲各有時代的背景,但有統一的主題貫穿始終。作者似乎想表現不同時代的社會中,男性知識分子探索自身,試圖改變社會的成長過程。他們的探索,一方麵引導女性,另一方麵又被女性引導。他們充滿理想主義,體現在對世外桃源花家舍的向往。而這理想主義,使他們的社會變動和改革最終走向失敗。

被男性啟發的女性,卻以她們的勇敢,堅韌,徹底,在社會上橫衝直撞,婉轉求生。她們走得更遠,也敗得更慘。煙雨江南,多少雄心壯誌,多少愛恨情仇,都隨時代湮沒其中了。

茅盾文學獎的作品中,我覺得此書算是中等作品。格非花了很多年寫成,但讀來終覺深度不夠,力度不夠,隻能是一部探討式的作品,倒也符合格非“先鋒派作家”的稱譽。

【初稿:201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