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窮人的經濟
文章來源: 亦緣2022-12-10 10:42:36

這裏介紹兩個MIT的經濟學教授Abhijit V. Banerjee和Esther Duflo所著的書。這兩本書我聽了兩遍,去年年中一遍,去年年底一遍。聽書時沒有意識到這兩本書是同樣的作者,寫這一篇讀書筆記才聯係起來。查了查,這兩個教授合作寫的第一本書《Poor Economics》在2011出版。2015年,他倆結了婚。2019年,合寫了第二本書《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兩人可謂珠聯璧合。

《Poor Economics》闡述poverty trap(貧窮陷阱)。在擺脫貧窮的過程中,窮人需要比非窮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窮人與富人一樣具有創造力,但他們相對不易貸到款。如果有一個脫窮的起點,後續的擴大規模,尋找幫助,找客戶,每一步都非常艱辛。實際上是,他們很努力,努力很久,最終還是陷在poverty trap裏出不來。稍有一天災人禍,經濟狀況就每況愈下,成為橫躺著的S型。

窮人在飲食,購物,教育,醫療各方麵做的決定,一開始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但如果仔細研究,都有其原因。他們有一點錢,不去買充饑的食物,反而買甜食,茶,酒等相對奢侈的食物,因為充饑的食物讓他們想到貧窮,相對奢侈的食物讓他們心理上覺得富有而且愉快。如果有多一些的錢,他們一般不會去投資,反而買電視機之類的消費品。他們負擔不起長線的投資,更不用說教育上的投資了。

教育上,孩子的性別,家裏有幾個孩子都會影響他們的決定。窮人的女孩,不去找同齡男孩戀愛,而去找sugar daddy,甚至為sugar daddy生孩子,以此為賭注,賭擺脫貧窮的機會。

以前,美國學校的免費午餐需要學生家長申請。一些家長不會申請,導致學生挨餓。後來改成根據家長收入自動頒發,這些窮孩子就不再挨餓了。窮人有窮人的傲骨。記得以前書評提到的《玻璃城堡》一書嗎?書中的四個孩子經常挨餓,在學校裏撿垃圾充饑,應該是在改免費午餐的政策之前。《玻璃城堡》的奇葩家長從來不領社會救濟,認為違背他們做人的原則。

《Poor Economics》舉了世界各地的扶貧例子,采訪了很多窮人,認為扶貧需要聆聽窮人的聲音。如果光是從政治角度和經濟學角度製定政策,往往本末倒置,收效甚微。

《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提倡移民,提倡經濟全球化。認為移民會帶動輸入地的經濟發展。科技化和全球化是世界發展的必然。隨著科技進步,機器人必然會淘汰一些職位。有一種方案是收機器人稅。但一是對於機器人的定義有爭議,二是這樣會阻止科技創新。也許universal payment是個解決方法。但作者引用了一項社會學研究,許多五十歲以上被迫丟了工作的人,不再能找到新的工作,他們的平均壽命減少五年。調查表明,工作帶給人的不僅是收入,最主要是自我滿足感(調查中自我滿足感的比重超過收入的比重)。全球化中引起的本地人的失業問題,並非一個“錢”字可以解決。書中舉了一個給失業人員創造再就業機會的組織,這些人非常認真地去討論和分配一些低級的工作,很讓人動容。

書中也提到種族問題。拉短種族在經濟上的不平等,也許不強調種族反而更能激發個體的努力。有幾個例子在好幾本書中反複提到。比如讓孩子在考試前寫自己的種族,黑人孩子會考得差一些。如果讓孩子直接考試,考試結果種族差異不大。同樣數學考試前寫自己的性別,在印度的智力考試前寫自己的cast,都有類似結果。

《Good Economics for Hard Times》開篇很是政治正確,後來就比較科學了。《Poor Economics》早八年,沒怎麽提政治。可能現在是個趨勢。這兩本書中的一些詞在新聞中經常出現。看了書從社會經濟學角度的闡述,與新聞中聽到的口號聯係起來,覺得口號不能脫離context。口號可以是信仰,也可以是工具。每一個社會問題,牽涉到方方麵麵,動一發牽全身,並不是一個口號能夠解決的。

【初稿:202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