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接受安樂死嗎
文章來源: 尼斯2020-09-23 07:34:28

近幾十年裏,關於安樂死這種以無痛苦的方式讓病人解脫,一直是一個飽受爭議倫理性問題,介於道德與法律邊界。

從道德的角度想,是為減輕患者的痛苦,讓患者安靜且有尊嚴地離去,但是從法律上講,還是存在許多問題與爭議。人生來不想死,可人生來就是走向死。生與死是必然的過程,是沒有辦法分割的,出生時,就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來臨。所以說,生與死是息息相關的。每一個人從知道有生命的事實開始,就要有麵對死亡來臨的心理準備。

Dignitas,中文通常翻譯為尊嚴,是一家位於瑞士、專門幫助罹患絕症絕症和有嚴重身心理疾病的患者,在合格醫師和護士的協助下安樂死的機構。他們位於蘇黎世已經幫助了好些人。此外,應瑞士法院要求,他們隻在精神科醫師完善鑒定病人,並建立深入的醫療報告後,才會進行協助自殺。 瑞士本著"決定生死是人的基本權力"的原則允許安樂死,在歐洲,為數不多的幾個國家允許安樂死,其實中包括比利時和盧森堡還有荷蘭,而隻有瑞士的"解脫"{Ext internationa}和"尊嚴"{Dignitas  international}倆家機構麵向外國人開放。

看過報道許多尋求安樂死的外國人,可能會選擇到瑞士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瑞士法律允許。"安樂死"其實是世界上最虐心詞語組合---有什麽比"安樂"更美好,而又有什麽比"死"更"冷峻 "?在平靜的的離別也免不了有太多的無奈。雖說人來到這世上本是"受苦",但又有哪一個人願意"早走"?選擇生命的結束是需要勇氣和超脫,把生死看得很淡,修得一份來去自如的心態,也是不易的一件事。不是每一個人在臨終時都能做到如此灑脫,有得已經糊塗了不能選擇,有的清醒卻下不了這個決心,不可否認,求生的欲望是人的本能。

我家一位瑞士鄰居老太太才87歲,她二年前得了癌症就在前幾個月複發,老人家頭腦清醒做了她人生最後一個決定,安樂死。人生的最後三天決定離開她生活了好幾十年的家,選擇瑞士山上最後要再看看阿爾卑斯山脈,在那裏有她多年度假的小木屋,二個兒子和孫女陪伴著老人吃了最後一頓家庭飯,然後放著老人喜愛的音樂,在特殊人員輔助下,老人安詳地離去。前幾天才聽到她家人講的事情,我的心裏悠然佩服這位老人的勇氣與豁達,在明白之時選擇了生命的解脫,如果不是病魔的折磨,活得好好的,有誰願意畫上這個美麗的句號? 

如果真是佛祖為人安排了病痛與折磨需要經曆磨難才能償還的話,難道死不是人所能付出的最大的代價嘛。那麽倘若有人不得已做出死的選擇,為什麽不能有尊嚴地解脫呢?!

談論死的話題有些沉重也是不可避免地事情,生老病死誰能躲過,看著身邊病痛折磨的老人,母親最後一張病重的照片姐姐發給我,看一次心痛一次,那還是曾經能吃能樂樂和和自立的母親嘛,我不由得問自己到了那一天我會怎麽樣去做。

而選擇的死又意味著什麽?解脫活著的痛苦,還是奔向未知的世界?其實在選擇的死亡的那一刻,也就隱含了一種期待。這種期待,並不是希望死後能夠在另一個世界過上好日子,更不是一心向死,而是希望這並不美好的時刻,甚至無法被稱為“生活”的日子至少能夠盡早結束。

我們至今無法知道死後會經曆什麽,麵對無法扭轉的痛苦,似乎未知的世界也不再那麽恐懼。在做出選擇前的比較下,似乎“直接對生命的終結”比“痛苦地活著幹等死”是一種更好的選擇。而這更好的選擇不就也意味著另一種燃起的希望嗎?之前滅掉的是生命,燃起的是生命之外的希望。

安樂死這一詞,也隱含了一種無奈下選擇的死亡。如果我能夠選擇如何去死,那我一定要選擇最安詳,不那麽痛苦的方式。而且我更希望在我親友的眼裏,一直都很安逸的,快樂的。讓他們日後回憶起我,依舊是我那天做好告別儀式,對他們微笑的樣子,讓他們知道擁有他們是我人生最大的滿足;而不是我最後插著管子,身體上承受著非人的痛苦,還讓他們陪著我承擔這些悲傷。

大千世界中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小小的個體,人的思想更是獨立單行的,有人反對安樂死,有人接受安樂死。

想起什麽就寫什麽,沒早沒晚,,,

,,,,,,,,,,,,,,,,,,,,,,,,,,,,,,,,,,,,,,,,,,,,,,,,,,,,,,,,,,,,

周末去瑞士山上過的,突然覺得將來有那麽一天能在這裏養老安靜地走,不也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