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滬寧性格裏有種難以描述的東西
文章來源: 小思維2018-01-13 11:01:20

王滬寧對於中共政策的影響時間之長,對權利中心的作用之大,恐怕不少人都有誤讀。王滬寧盡管權利足夠大了,他的為人處世原則沒有什麽變化,仍然是低調和保持清醒的頭腦。身居高位不容易,難能可貴。因此,他的性格特征,不妨根據他的成功之路勾劃一幅清晰的畫麵,也許有些想象力因素,但是八九不離十。

王滬寧性格重要特征概括起來是沉默寡言,鬱鬱寡歡。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但是他細讀深思,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王滬寧沒有政治野心,對自己的事業沒有高的訴求,對自己的君主十分忠誠。由於心底無私天地寬,王滬寧能夠直接向最高領導人建言,甚至把個人安危置之度外,這是很了不起的,不是每一個文膽能夠作到的。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他不是一天兩天,而是二十多年,三朝國師。他服務的三個領導人的性格截然不同,換了我不可能在幾個皇帝身邊呆這麽久。

測算人的性格,觀察其長相是必要的。盡管王滬寧的勞苦功高,但是他的為人很低調。粗看一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覺得他有些猥瑣,有些陰險,心裏藏著什麽機密。像成天抽煙,通宵達旦工作,灰黑的眼圈。他經濟條件好,政治地位高,怎麽不好好保養,不像一個享福人涅?

仔細考察發現,王滬寧是一個非常害羞的人,自信心不足,更沒有那種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氣派,而像是一個瞻前顧後,生怕做錯事,說錯話那種典型的書呆子。如今被人推向前台,說句老實話,就是趕鴨子上架。

 

因此,王滬寧的性格是罕見的奇怪,不是一個平常意義上的國人。人們說有了本事會翹尾巴,他不會。第二,文弱書生不一定有政治膽略,但是他可以生死置之於度外,滬寧向習直接建議不能搞個人崇拜,亦不能搞文革。所以他還有一種棉裏藏針的性格,說起來和老鄧有一拚。

 

王滬寧確實是一個正人君子,他對女人興趣不大,老婆隔得很遠也不急於調動到一起。離婚後也不急於結婚,看來他不會嫖娼。此外,對吃喝玩樂也沒有什麽興趣,業餘時間他就是看書和看電影,總是把所見所聞和政治經濟問題聯係起來思考。他還必須考慮怎麽處理中共日常生活中出現的亂子,出謀劃策。他的眼鏡後麵無精打采的眼神表明他操勞過度,可能是日理萬機的結果。同誌們,中共目前盡管表明是笙歌徹夜,形勢喜人。實際上問題不少,潛在危機更是深不可測,股市有可能出事,房事也可能翻泡沫。由於美國和歐洲局勢都有不可預測性,朝核也是一個燙手山芋。中共領導人位置不好坐,任務十分艱巨,前途雲遮霧罩。

王滬寧盡管功成名就,為中共的改革開放一馬當先,貢獻了不少主意。是不是完全正確,是否被一律采用,我們不知道。而且王滬寧在走向前台之前,仍然謹言慎行。十九大之前他反複聲明沒有什麽升官的打算,還希望給下一任國家主席賣命,繼續輔佐總書記。從這樣一句話,我們可以讀到兩個弦外之音。第一,王滬寧與眾不同,不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官人主動出擊尋找更好的平台幹一番事業。古往今來,哪一個在官場上的人不在日夜不停的動腦筋怎麽爭取上級欣賞而提拔。第二,習總可能有五年以後退位的打算,而不是人們紛紛揚揚說的習可能不會退位。如此敏感的機密也隻有文膽王滬寧才能知道。

外表看上去陰險狡詐,實際上王滬寧心地比較善良,具有同情心。痛恨希特勒和他發動毀滅人寰的第二次大戰。王滬寧以《辛德勒的名單》為例,痛打希特勒。他認為影片是一部能夠震撼靈魂的作品。“震撼的地方,不是它的藝術性和技巧性(當然在這方麵也有很多可以稱道),而是它所揭示的人性的世界。這場悲劇最深刻的地方,是更多的人的人性泯滅。因為隻有人性泯滅,才會有這樣罕見的悲劇。法西斯統治者固然是罪魁禍首,但是沒有人性的人使他們統治和殘暴的基礎。更可怕的事情是:人類往往不能從殘酷的曆史中覺悟。今天的世界上,不是每天依然有活生生的生命在戰爭中逝去嗎?”

王滬寧一度被認為是“體製外自由派知識分子”,當他以博士生導師身份介入中共智囊團曾經引出劇烈的震動。他被老江看中的主要原因是六四之前,他就看出來遊行後麵有問題(有幾個政治家看不出來?隻有學生才不知道)。主張封殺上海“世界經濟導報”,反對遊行示威,拒絕在青年教師請願書上簽字,體現了擁護中共的“革命”意誌。也可以說是一個共產主義者。其實中共內部的徹底共產主義者寥寥無幾。毛澤東自己並不信馬克思主義,也長期得不到蘇聯和國際共運的支持。

毛澤東靠領導中國人民打敗老將確立了至高無上的神聖地位,鄧小平依靠白貓黑貓讓中國打開國門奠定了權威。但是鄧小平威望還是不及毛澤東,後來一直沒有當過中共和中國的一把手。在現在這個平凡的時代必須另立名目,別開生麵,才能建立一套新的、係統的政治概念,鞏固自己的地位。否則不僅中共官員坐不穩,共產黨政權也有可能毀在這代領導集體手中。

這就是習近平政權反複折騰的一個主要原因,也是江澤民不久不在人世的一個重要自保舉措。為了習政權的穩固,王滬寧不惜犧牲自己大力進言。尤其是當外界要高級黑,比如故意吹捧,肉麻的歌頌,不外乎是想把他搞得很尷尬。每每這時候,王滬寧不顧自身安全向習直接建議:不能搞個人崇拜。老板呀,你頭腦必須清醒。

我們仔細閱讀他的幾則日記,可以幫助大家把簡單勾勒一個模糊的形象具體化。從王滬寧早期的日記裏麵,還是能看到王滬寧有一股強烈的民族感。那時候,他還沒有進入中共的高層,寫作比較自由,是大白話,而且看出來,王滬寧屬於性情中人。感情比較樸素,文筆十分簡單,就是一個平民百姓的聲音。總之,王滬寧盡管不是一個完人(人無完人嘛!),他還是性情中人,沒有那麽神秘。他能夠走到今天,還是有些機遇的因素。不信往下讀吧!

比如,對蘇聯解體也有深有感歎。俄羅斯電影《國際女郎》是俄羅斯的一位姑娘的故事,她在醫院裏做護士,同時也做皮肉生意,後嫁給一個瑞典人,到外國以後,非常想念自己的祖國。他說“看了(蘇聯遭遇)以後很是感慨,一個這樣的大國,國民弄到這個地步。影片裏出現了幾次雄壯的俄羅斯歌曲,給人一種悲壯的感覺。在這種音樂的襯托下,主調十分明確。一個國家力量不強,在國際上沒有地位,最倒黴的是自己的國民。”從這一點上說,王滬寧關心國家生與死,其憂國憂民赤子之心可歎,可敬。

對於改革和前進中的中國,王滬寧其實有些無奈。比如他說“今天在商品經濟的文化下麵,談感覺的人越來越少,而談實利的人越來越多。有時是人們不知應該談什麽,別人會談什麽。大概正直的人總是有的,但是誰是呢?”他早期已經不太認可中國還有什麽好人。怎麽辦?至今這些問題絲毫沒有得到解決。

關於美國的評論很有意思。[6月14日 星期二] 晚上放一部美國電影《浴室血案》。說美國黑社會和警察勾結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搞技術發明的,或者說用高科技搞小發明的人。他在這個過程中如何與警察和黑社會做鬥爭,有笑料,也有含義。最後還是正義戰勝邪惡的故事。這是美國這類電影的必然結局。故事寫得再黑,再殘酷,醜惡的東西再多,最後勝利的總是所謂正義的方麵。作為統治的階層是要一個有秩序的社會的,有符合他們傳統的正義標準的社會秩序。

 

帖出“有了解美國的王滬寧是國人的福氣”,自然有不同看法。比如“在美國呆一年很可能連美國的皮毛還沒有了解到。要深刻了解美國一定要呆個十幾年以上,工作,生活,......”對地,對於一般人,也許十年還不夠,但是中共領導人在美國呆十年,機會就消失了。而且呆十年也不一定對美國社會就了解深刻。

******************************************************************

王滬寧日記選自網絡。

1月19日 星期三

淩晨看《讀書》雜誌,有一篇好像叫《你不能不接受》,是對一部電影的評論。電影叫《北京雜種》,據說是“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作,有些稀裏糊塗,沒有故事,沒有情節,說是把一個人撒尿拍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國內,這部電影還沒有放,在國外據說引起不少注意,邀請參加國際影展。外國人的趣味在這裏,越奇特,越是官方不認可,他們就越是認為有價值,殊不知有時也搞出笑話。

晚上10點半回到家中,電視裏放《京都紀事》的後一半。前一半放完之後,反應不怎麽樣。一是“軟廣告”太多,要看好幾分鍾,每次都看,自然要乏味。二是戲劇矛盾和衝突太人為化,見了麵就吵架,不見人情味,似乎沒有什麽好人,有,也是窩窩囊囊。三是戲劇衝突太格式化,已經脫離生活,完全是理念性衝突。後半部分不知拍得如何,拭目以待。

1月23日 星期日

淩晨看一部原版片,叫《往事》,好像是宣傳宗教精神的片子。說一個小孩喜歡唱歌,在神父的引導下,想當大歌唱家。後來在一次車禍中嗓子失音,不能再唱。小孩一心敬奉上帝,突然就恢複了聲音。有文化背景的。

晚上看到一部錄像,叫《ALIEN》,中文譯成《異形》,是第一集。1992年在東京看過第二集,所以有興趣看第一集。科學幻想片,說地球上一艘商業用的飛船,在什麽星係運了兩千多萬噸礦石回來,在途中收到奇怪的電波,去查的時候,有一種東西被帶上飛船,就是異形。異形是一種凶惡的生物,力大無比,結果殺死所有的人,隻留個女人。後來她終於把異形打出飛船。下集接著這個故事,說異形並沒有死,依然在。這類片子在西方國家有很大的市場,不知是心態的原因,還是社會的原因。在發展中國家,倒未必。

1月25日 星期二

淩晨看《危險關係》,描寫一種貴族內部生活以及勾心鬥角的人際關係。沒有多大的意思,如果了解當時一種生活圈子和生活的文化,大概能執導一些。但是從更廣泛的角度說,又沒有了解什麽,隻是幾個人之間的男女關係。影片由不少暴露鏡頭,當然已經作了處理。這是西方文化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方麵,沒有這些,就不成戲。最近一些片子,這樣的色彩越來越濃厚,不知最後要走到什麽樣的程度。我想總是有一個極限的,不然的話,就隻有xxx電影了。

2月2日 星期三

《過把癮》一直放到一點多鍾,這兩集裏開始發生矛盾,男人和女人的矛盾,丈夫和妻子的矛盾,解釋得不錯。生活中有很多矛盾,不是來自恨,而是來自愛。有時候來自愛的矛盾雖然不如來自恨的矛盾厲害,可憐的是來自愛的矛盾大部分人都沒有辦法,隻好在無窮的矛盾中消磨人性。人們往往不知道哎也會帶來恨,這是很多的悲劇之所以發生的根本原因。

2月4日 星期五

《過把癮》情節在發展,已經離婚了。太愛,也不是好事,不那麽愛,也不是好事,不愛,也不是好事。怎麽辦?人的痛苦。

2月7日 星期一

到文藝會堂去開上海宣傳口的春節聯歡會。在那裏見到許多熟人。講了一番話之後,放了兩部電影,一是上海拍的叫《都市情話》,講改革開放的,沒有太深挖掘,隻是感觀上像一部電影。

2月9日 星期三

淩晨看《過把癮》最後兩集,看出一些光明和輝煌來。人生不能總是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社會也不完全是一些玩世不恭的人。兩位主人公終於認識到真愛,於是重新結合在即,但是男的突然得了什麽肌肉萎縮的病,就要癱瘓。於是不忍讓女的犧牲,想法子和女的結束。女的沒有明白,居然當真。他的好朋友還打了他一拳。一切均是舊式的正義感。女的最後意識到發生了什麽問題。男的也回到了房間。大家把卸載黑板上的數十個“愛”字,從報紙裏掀開,雙方緊緊擁抱,熱烈親吻。在熱烈的吻中男的倒了。一切是那樣自然,很感人。雖然是不超常的路子,但卻是普通人最需要的路子。這就是生活。這就是生活中需要的生命的光明和輝煌。

2月21日 星期一

零點,電視放一部法國電影,叫《十天的困惑》。開始覺得沒意思,完全因為是部法國電影,為了解一點法國文化,才耐心看下去。後來發現是部不錯的電影。用法國話來說是“L’APPETIT VIENT ENMANGEANG”。說的是一位年輕人,得了一種精神性的病,把他的老師叫到他在鄉間的家裏。家裏很有錢,爸爸是養父,太太年輕。他與太太之間有了私情,實際上養父已經知道。采用了種種方法來折磨他們。最後把太太殺了,學生也自殺了。表象是學生殺了太太。老師經過分析,大概是一種弗洛伊德式的分析,發現真正的殺人者是養父。因為養父要扮演上帝的角色。有一定的文化“深度”,不是簡單的故事展示。

3月2日 星期三

午夜,電視放一部法國電影《推上斷頭台》,是由法國的兩位著名的影星演的,一位好像是演《悲慘世界》的冉•阿讓的演員,一位是阿蘭•德龍。故事情節是一位從監獄放出來的人,想重新做人,但是在社會各種管製之下, 不能實現自己的願望,最後迫於一名警察的強製,不得不殺死這名警察,被推上斷頭台。這部電影的風格比較典型地反映了法國文化,是純粹法國風格的電影。它反映了法國電影中的一種“介入”的意識,也就是薩特的存在主義所強調的生命的意義。政治色彩很濃。對法國社會傳統和官僚的機製作了批判。問題是這樣的情況在很多社會中均存在,這是人類社會的一個通例嗎?如電影反映出法國釋放的罪犯也不能在大城市中居住,要到小的城市中去,而且要定期地向警察局報到,並提供工資單,如果沒有的話就不能居住,警察對這些人始終持懷疑態度,警察使用一種強製的力量達到自己的目的,等等。所以叫《推上斷頭台》。不是自己要走上斷頭台,而是被推上斷頭台。

4月6日 星期三

淩晨電視裏放電影《輪回》,是一部探索影片,前一段好像有一些批評,因而有興趣看。是一個虛構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大概不會發生。但是,反映了社會的一種新的文化心態,就是一些人在社會大變化的過程中茫然了,不知生活的趣味了。同時比較強調一種感覺,生活和愛情均在感覺之中,感覺好就是生活,所以有一個舞蹈演員會對一位無所事事的人感覺好。現實生活中大概有,但不會是一種普遍的現象。今天在商品經濟的文化下麵,談感覺的人越來越少,而談實利的人越來越多。有時是人們不知應該談什麽,別人會談什麽。大概正直的人總是有的,但是誰是呢?

5月31日 星期二

晚上放一部香港什麽地方拍的電影,武打片,說有一個“東方不敗”和“東西方不敗”的人,功夫簡直是驚人了。這樣的片子故事肯定是“東方夜談”了。特技手段用得很多,可以有感觀上的享受,但是對理性來說是一種痛苦,實在是離奇了。隻好把理性放在一邊,先享受感觀樂趣,看完之後大概是什麽也沒有留下。但是,似乎這裏也反映了人對自己人性張狂的一種向往。

6月9日 星期四

今天淩晨看了美國的一部有爭議電影的錄像,叫《最後的誘惑》。這部電影當時拍好之後,引起劇烈爭論和宗教界的抗議,美國有過十分浩大的遊行,要求禁止。主要情節是描寫基督,但是故事的發展過程和《聖經》中描寫得不同。主要的區別是:在基督被釘上十字架之後,上帝讓他複活了,但是他已經不是聖人了,而是一個凡人,結婚,生兒育女,並且與幾個女人有關係。在信仰上也不堅定,反而被認為出賣了耶穌的猶大意誌更加堅定。最後痛斥耶穌信仰不堅定,放棄了神的意誌。這樣當然和《聖經》不同,對耶穌也有“誹謗”。所以引起基督教界的強烈抗議。這是用一個神聖故事來損害另一個神聖的故事。

想起了看過的《食人族》,這是一部以瓊斯宗教案件為背景的故事。一些人在森林中生活,有一個教主向他們宣傳自己的一種特殊的宗教,所有人在他的控製之下。當然這樣的宗教和現代宗教不同,更多是迷信和愚昧,是對人的靈魂的一種控製,包括用肉體的強製來牽製人的意誌和理性。問題是,人為什麽需要這樣的寄托?人為什麽需要信仰?特別是對一種愚昧的教義,人為什麽會全心全意投入,就如同美國的大衛教派的案件一樣。這可能要從人的心理需要來分析,也要從人的社會環境來分析。信仰這個問題,極其費解。

6月14日 星期二

晚上放一部美國電影《浴室血案》。說美國黑社會和警察勾結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搞技術發明的,或者說用高科技搞小發明的人。他在這個過程中如何與警察和黑社會做鬥爭,有笑料,也有含義。最後還是正義戰勝邪惡的故事。這是美國這類電影的必然結局。故事寫得再黑,再殘酷,醜惡的東西再多,最後勝利的總是所謂正義的方麵。這也是社會發展必然的要求,沒有一個社會的精英集團會鼓勵社會往邪惡的方向走,因為這不符合社會的基本利益。作為統治的階層,這裏說的是廣義的統治階層,最後是要一個有秩序的社會的,有符合他們傳統的正義標準的社會秩序。沒有此,任何社會均不能存在。

10月18日 星期二

淩晨看《因父之名》,是一部政治電影,以愛爾蘭共和軍和英國當局的關係為背景,反映了那裏存在的一種深刻的矛盾,以及這種矛盾對政治和人們情緒的影響。四名在社會上混日子的年輕人,被警察局指控為一次爆炸事件的主謀,警察局用了各種手法來讓他們招供,最後達到了目的。並且把他們的親屬數人也投入了監獄。在真正的共和軍被抓獲並且交代了之後,他們全部被法庭釋放。經過這樣一番的經曆,年輕人似乎成熟起來,最後他說,一定要把真相查清。但是,似乎最後並沒有一個清楚的結果。這部電影有著真實的社會背景,反映了在西方社會存在的非理性的政治和非民主的政治。這種政治的出現,均是心理擴大和社會矛盾的結果。

10月19日 星期三

淩晨看《辛德勒的名單》,是一部能夠震撼靈魂的作品。震撼的地方,不是它的藝術性和技巧性(當然在這方麵也有很多可以稱道),而是它所揭示的人性的世界。故事反映的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波蘭發生的悲劇,德國軍隊在那裏的猶太人進行殘酷的統治和殺戮。猶太民族生活在一種強大的死亡威脅之中。而一位叫辛德勒的德國商人用自己的金錢賄賂德軍軍官,把相當多的猶太人保護下來,沒有被送往奧斯維辛集中營。看到德軍屠殺(真正的屠殺)手無寸鐵的猶太人,看到德軍的暴力是那樣的殘酷,心靈不能不震撼。戰爭和狂熱, 或者說權力和無知,使他們喪失了人性。麵對一個活生生的人,他們能夠毫不眨眼拔出手槍對著他的腦袋就開槍。麵對噴湧而出的鮮血,他們無動於衷,可能還感到快感。這是人類二十世紀最大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