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想超中國?換屆人民再說
文章來源: 小思維2016-06-19 08:24:16

印度經濟能夠超過中國嗎?答案是否定的。為何印度難超中國?需解決一個問題,基本問題也是民族問題。當然,作為自私中華民族還是希望自己比人家更好。就像美國不希望中國超過美國一樣。老在唱衰中國,人家的危機感也是十分嚴重。

今年在世界經濟一片蕭條聲中印度一匹黑馬,獨領風騷。尤其中國在經濟增長高達10%的速度迅猛發展了三十多年以後,有些相對滯長的時分,印度的發展更為引人矚目。

位於首都新德裏的中央統計局(CSO)宣布,2015年第四季度,印度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確實是值得印度人驕傲的一件事情,同季度,中國GDP僅增長6.8%,1980年以來印度首次領先中國0.5個百分點。一個季度的數據還不夠具有說服力,將時間拉長到一年,截至今年3月底的財政年度(即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CSO推測印度年度GDP增長將達到7.6%,是五年來的最高水平。而去年中國經濟增速為6.9%(或許還差一點),也是90年以來中國首次GDP增速跌破年7%。

既然印度經濟引領全球,人們不禁要問,印度的總體經濟實力能趕超中國嗎?

但是,超過0.7隻能是滄海一粟,還不能全麵的叫板中國經濟。要全麵起飛超過中國需要較長時間才行。中國已驚人速度超過美國的2-3倍苦幹了四十年也隻是達到了美國的一半或弱一些程度。而且中國到了如此大基數之後速度難以維持。還要考慮到對手的翻速(由於基數不一樣,有時即使加快了也不能趕超,而是同期打成平手)。所以除非中國經濟自殺式落後,對手印度近期內(20年)超過中國基本無望。

現任總理納倫德拉·莫迪是印度第15任總理,可以說得上是印度的民族英雄。在2014年上台時他承諾要打造"印度的世紀",在莫迪的偉大智慧和魄力影響下,印度打出"印度製造"的決策。

莫迪政府大力改善外國公司的稅收待遇,改善商業環境,同時還在稅收上安撫了外國投資者。果然,外國對印度的投資確實明顯增加。中國也有大量企業赴印度投資,比如阿裏巴巴、小米,郭台銘的鴻海,複星集團等也有意投資印度。

有利於印度發展有很重要的內外因素。一是印度獲得了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FDI)。1995年到2015年間的月度FDI平均值為1127百萬美元。二是油價低迷。印度本身不是產油國,石油依賴進口,油價下跌節省印度的成本。三是基礎設施建設帶動的投資增長。印度的基礎設施很差,廁所的狀況很不好。政府表示將在未來5年投入150億美元,把100座城市改造為廁所充分、交通順暢、互聯網發達、無垃的"輕便愉快型城市"。

印度政府是下了大賭的,僅僅是廁所就投資150億美元,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帶來的投資將更為可觀。印度還打算設立的國家投資與基礎設施基金預估初始本金4000億盧比(約合59億美元)。

雖然印度經濟增速已經超過中國,而且在英語普及水平、軟件外包服務等方麵擁有相對的競爭優勢,但想在大規模上趕超中國,我這輩子(20-30年)恐怕是看不見了。2015年,中國GDP為10萬億美元,印度約為2.2萬億美元,兩者差距大約五倍。印度製造業僅相當於印度17%的產出,中國>30%。印度惡劣的經商條件,低效的投資環境,落後的基礎設施,仍舊讓投資商頭痛不已。另外,印度的經濟數據也遭遇質疑,可能有大量水分。

除了硬件方麵的差距,普通民眾落後的觀念也許是製約印度進一步發展最重要的障礙,由於長期以來種姓製度的存在,很多印度下層人民沒有改善自己生活,奮發圖強的想法,因此嚴重製約了民間的創造活力。而民間的活力才是經濟發展最根本的動力來源。中國政府早已意識到這點,因此李克強總理提出了“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中國沒有民主,但是大部分中國人多少對政治有些興趣。而印度的民主隻是說說而已,沒有幾個人對選舉真正感興趣。給鄉巴佬錢他們選誰都行。

印度的經濟很像咱們80年代賣茶葉蛋和造原子彈的比較時代。賺錢靠低端勞動,毛利不高。舉個例子,在印度的一個市場,小販們每天清晨購買價值1000盧比的貨物,並以1100盧比的價格出售,獲得100盧比利潤。但大部分小販沒有本金,1000盧比的成本需要靠借貸,借貸一天的利息是5%(50盧比),占利潤的一半,剩下的50盧比用於日常開支,這些開支囊括必要消費和享受消費--比如給孩子買糖果。

如果小販給孩子買糖果的錢是5盧布,那麽200天後,此人就可以攢下1000盧比的本錢,再也不用靠借貸了。如果算上每天5%的利息(他可以把省下的錢放貸出去),僅僅50天後,他就能攢夠1000盧比。

盡管是簡單的一筆賬,極少印度小販能夠算清楚。有些小販已經借貸長達九年半之久。沒有積蓄、再投資、賺錢的觀念,印度民間經濟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會擔心強大的印度會在咱們門口製造戰爭威脅嗎?上月末,印度軍艦曾停靠在越南、菲律賓港口,參加了美、日主導的“馬拉巴爾”海上聯合軍演。其實不用擔心,今年4月發布的的中俄印三國外長會《聯合公報》中,印度默認中國以《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為基礎,由當事國談判和協商解決爭端的立場。

在上個世紀冷戰時期,印度跟蘇聯走的比較近,武器從蘇聯那裏采購。於是美國就在南亞次大陸扶植巴基斯坦,與印度抗衡。至今,美、巴仍是反恐盟友(不過中國似乎更好),對美國這個“敵人的朋友”,印度未必完全放得下心。

自獨立後,印度一直秉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第三世界國家“不結盟運動”的重要國家。以“世界大國”自我期許的印度,與以前的中國一樣,不會輕易倒向中美任何一邊的,而是會根據印度的國家利益,靈活地選擇當時的外交政策。同時,從印度的角度看,不偏向任何一個大國,也可以讓各國爭相向印度“示好”,印度居間利益達到最大。所以印度人亦有中庸之道一說,不會輕易和中國結蒂。而且當年中印一戰他們沒有撈到便宜,被打悶了氣,現在輕易不會和老中開戰。

相反,如果引道得當,印度的經濟快速發展有可能對中國的經濟有所裨益。印度有望成為中國經濟新增長點的幫手。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後的騰飛,一方麵來自經濟體製改革的“改革紅利”,另一方麵也是搭上了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快車”。比如東亞地區的“雁行模式”,中國承接了來自日本、“四小龍”的大量產業轉移,成為“世界工廠”,並與日本、“四小龍”形成了階梯式發展的格局,在整個東亞地區大產業鏈的基礎上拚命發展,突飛猛進。

可是,中國經濟已經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瓶頸時期。人力、地價的抬高正在削弱中國的競爭力。正在將產業向內陸地區轉移。另一方麵,也有不少在華企業開始轉向越南等成本較低的東盟國家。不過,東南亞國家畢竟相對市場還不夠大,而印度,無論是在人口還是在市場潛力上,都是中國更好的潛在市場。

印度以前經濟封閉,具有計劃經濟的一些特點,沒有融入世界。但印度新總理莫迪上台後,希望借鑒中國經驗,要在印度設立效仿中國的“經濟特區”。這也是華為、小米等等公司宣布“進軍”印度,看好印度的重要原因。

印度,有望成為“雁行模式”下一個重要成員。中印兩國均為發展中國家,相比西方國家,在發展階段上更為接近,在很多國際議題上有著類似的看法。不像日本人常常指責中國的人權、民主,印度人往往更能理解中國的立場會說“他們日本人不懂我們的難處。”

中印兩國是“金磚五國”的成員,在國際事務上進行了合作,印度積極賣力,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的態度,是個好哥們。正像當年周恩來和尼赫魯兩位總理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未來,中印在國際舞台上相互“撐台”的機會還會很多。對於印度的發展,中國應該大方一些,不要堵塞人家的道路。

最後重複一遍,印度主要問題是民族的意識問題。他們的人民,尤其是基層老百姓沒有那種向上的朝氣和緊迫感。民主也是表麵上的好看不好用。還有根底太差,基礎設施不好,因此他們的大部分精英呆在美國也不想回去。所以,還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才有可能經濟起飛。不過到時候,中國究竟又是怎樣一番景象還未可知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