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毛世家 (三)
文章來源: FarewellDonkey182013-01-15 09:12:09

春秋是個亂世。乃至於弑君三十一,亡國五十二, 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甚眾。孔子修《春秋》,是亂上添亂。因為他對同樣的事都區別對待。比如國君之死有五種不同的稱謂,各有其意。孔子究竟有沒有原則?五毛說: 一有,二很多,三無一不合乎道義。比如弑君,孔子的原則是:凡弑君,稱君,君無道也;稱臣,臣之罪也(左傳)。

不憤不啟,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弗複也。現在是時候,複習一下前麵提到的兩個故事。

董狐記載的趙盾弑君,《春秋》中記如是:宣公二年,晉趙盾弒其君夷皋。既指名趙盾,那就是他的罪過。讓我們看看這究竟是怎麽回事。

被殺的晉靈公夷皋是個匹夫。喜歡起高樓作壁畫。在樓上用彈弓往街上打,看行人驚慌躲藏為樂。廚師燉熊掌,不爛,就把廚師殺了,讓宮女用草袋裝了偷偷抬出去。死人的手露在袋子外, 半路上被趙盾看到了。就勸諫靈公不要亂殺人。靈公嫌煩,就要殺宰相趙盾。

趙盾趙宣子就是那個著名的趙氏孤兒的爺爺。他還真是個好幹部。團結同僚,愛護百姓。即使對流浪漢,同情幫助的同時,還顧及別人的自尊。這樣的好幹部,古時候大概隻有魯國的季文子,現代大概隻有先總理恩來,名聲能夠相提並論。晉國六卿,滅了四家。唯有趙氏孤兒能複起,一大半要托趙盾積下的陰德。居然動心思想殺這個人,真是個匹夫,注定要失敗。

國君派出了職業殺手。可殺手爬在趙家門外的樹上,看著趙盾簡樸勤勉的起居,想著宰相平日的好處,覺得實在沒法執行這種昧良心的任務。當場自殺了。靈公又想把趙盾在宮中灌醉了殺掉。可管理飲食的宮官也覺得不該殺這樣的好人。他不讓趙盾多喝,還手持盾牌把靈公放出來的藏獒和甲士都擋住了,讓趙盾逃出去了。

趙盾隻好流亡。可離開父母之邦,行行複遲遲。都過了年,還沒走出國境。這時他的堂弟趙穿找到機會,帶了幾個人,闖進園子把靈公給殺了。靈公是如此不得人心,他的衛隊都沒覺得有必要為他抵抗一下。所以史載“易殺”。

這是趙盾的罪過還是昏君?也許孔子心中也不踏實,所以表白:“趙盾,別怪我。我知道你是個好幹部。要怪隻能怪你腳底下沒抹油,跑得更快些。要是當時你跑出了國境,就算沒你的事了。”

再看看讓齊太史一家萬古流芳的那場。《春秋》中記如是:夏五月乙亥,齊崔杼弑其君光。雙方都指名了,是怎麽回事?

齊莊公潛規則執政大臣崔杼的老婆。到人家奸宿還把崔杼的帽子偷出來,顯給陪臣們看。可能這就是我們這兒綠帽子一說的由來。搞得崔杼無臉上朝,稱病在家。莊公不依不饒,借口探病到崔家,急著就要上崔杼老婆。崔杼兩口子躲到房間裏拴上門,這莊公就在門外抱著柱子唱情歌。真是亂。

崔杼手下看不下去了,起來圍攻殺了莊公。全國上下沒有一個人哭他,除了那個可上滑稽列傳的晏嬰。跑過來,嚎了三聲,蹦了三下。然後說:國君啊!你要是為國事死的,我一定就跟你一同壯烈。可你是為私事死的,這就沒我什麽事了。說完揚長而去。

這筆糊塗帳又該怎麽算? 顯然那個道義原則是靠不住的。

再看看魯國。《春秋》一共記載十二魯君,被殺了的有五個。可你在《春秋》中一個魯國弑君案都找不到。似乎都壽終正寢在床上了。

依稀我記得有個魯君,帶著老婆回娘家。不幸老婆居然和大舅子通奸。這國君被大舅子灌醉了,由大力士抱上車的時候,被拉斷頸骨謀殺了。哦,好像恒公吧?查一查:桓公十八年:公薨於齊。我還記得小時候學過一個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不去慶父,魯難未已)。那個慶父,不是連殺了兩個魯君嗎?《春秋》中找不到,隻有:莊公三十二年,子般卒。公子慶父如齊。閔公二年:公薨

匡亂世反之於正,意在斯乎!恍惚中不知是在讀《春秋》,還是在看新聞聯播。可能是在看魯國的新聞聯播吧。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