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汁兒撈麵
文章來源: RosemaryCA2023-01-01 12:43:30

原帖發在新浪博客,現轉回文學城博客

胃最知鄉愁,它像一根無形的線,無論你走多遠,都會很執著地隨時把你牽回故鄉

最普通不過的蒜汁兒撈麵,是我常常想念的,家鄉炎炎夏日裏常做的午餐

麵條煮熟後過涼水,澆上蒜汁兒拌了,再澆上臊子便可享用,常見的臊子是番茄雞蛋,茄子炒番茄,炒豆角等等,蔬菜都是自家菜地裏產的。偶爾會有冬瓜豬肉燉粉條,那是有客人來時才會有的待遇。麵條都是普通的麵條,檔次就體現在這臊子上,撈麵條肉臊子是那時候家鄉待客的盛情款待了,偶爾有重量級的客人來我家時,我媽會抓一隻她辛苦養大的小公雞宰了,來個土雞燉粉條,那鮮美的滋味兒,現在想起來還會流口水

拿蒜臼兒把蒜搗碎了,放點兒鹽和水,攪拌勻,再滴兩滴小磨香油,蒜汁兒便做好了,我老家的廚房門口有一棵香椿樹,我搗蒜的時候通常會揪幾片香椿葉子放進去一起搗碎了,這樣做出來的蒜汁兒很有味兒。

異國他鄉沒有香椿,我就用了香菜葉子代替,都搗碎了,加水攪合,倒上香油便可澆到麵條上了。

說到小磨香油,那個時候都是自家地裏種芝麻,收獲了之後再去村上的磨油坊裏現磨。現在都是超市裏買的,而且吃的時候都是直接拿著香油瓶子往碗裏倒了,小時候都是拿一根筷子,在香油瓶兒裏一蘸,然後迅速把筷子提起來,豎著懸空放在蒜汁兒碗上麵,香油便會順著筷子往碗裏滴上一兩滴,雖然隻有這麽一兩滴,頓時便會滿屋子彌漫著噴香的香油味兒。現在用香油都是直接往碗裏倒,而且香油瓶子上大字標著純正小磨香油,可我卻沒有覺著是純正的小磨香油味,不知是我的嗅覺遲鈍了,還是那時候的香油就的確是純純地香呢,亦或是我一直惦記著的就是家鄉的味道呢?

有時候天氣實在炎熱,便免去了熱的臊子,去菜地裏掐一把水嫩的莧菜,跟麵條一起煮了過涼水,這樣的撈麵在大夏天裏吃起來不會流汗,很爽口,又簡單節省時間。

我用的菠菜,老美店裏能買到的既可伴麵條又適合我這個中國胃的青葉菜也隻有菠菜了

麵條也是自己手擀的。

那個年代沒有麵條機,吃麵全靠手擀,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媽媽便教我做手擀麵了,爸爸在我10個月大時去外地工作,一直到我上初中的時候才調工作回家鄉,那時媽媽和奶奶去田地裏幹活,於是上小學時的我便成了家裏的主廚,負責全家的飲食,80多歲的太爺爺幫我燒火,我做飯。

不僅是主廚,我還擔當了給爸爸寫信的重責,寫信這個任務在我會識字之前都是媽媽來完成,上學之後自然就交給我了,不會寫的字都是以拚音來代替,想想那時候老爸讀我的信該是既高興又煩惱吧,高興的是家書抵萬金,煩惱的是得揣摩那些個拚音到底是要替代哪些字。

一碗簡單的蒜汁兒撈麵,卻勾起了無限的鄉愁。。。

我的蒜臼兒也來露個臉,它跟著我從陝西漂到北京,再從北京漂洋過海來到美國,辛苦了我的蒜臼兒

也可見我有多愛吃大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