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她的故事—2. 我的家世
文章來源: Alabama2018-04-08 06:21:11

1943年x月x日,我在上海的一個封建沒落家庭中呱呱墜地。我的媽媽41歲生下了我, 上麵有一個哥哥, 4個姐姐。 和我最小的姐姐相差11歲, 和大哥相差18歲。

因為我家是一個封建家庭,重男輕女,媽媽生了我大哥之後, 一連生下4個女兒。 她決心再想生一個兒子, 聽說她幾次到廟中進香拜佛,求助觀音菩薩她要再生個兒子。 由於她的心誠意篤,居然, 觀音菩薩讓她受孕得子。 我,就成為觀音菩薩送給媽媽的禮物,不僅僅是媽媽的寶貝, 更是在一個哥哥,4個姐姐的嗬護中成長起來。

我家是一個純粹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老家祖上在浙江海鹽,在我出生時, 家族已經走向沒落。

我沒有經曆到家族興旺發達, 卻品嚐到家族的衰敗沒落。 我並不以家族的興旺而感到驕傲;也不為家族衰敗感到而恥辱。 一個家族的興衰輪回,有它的曆史原因和社會基礎的,我隻想真實地還原這一過程。其中,部分事實由網上查得, 部分來自家史,大多有據可查,沒有絲毫的誇張和炫耀。

從百度查得:[海鹽朱氏始祖, 追溯到千年以上的一員唐朝武將朱瑰。 唐天祜年間(904到906),朱瑰奉歙州刺史陶雅之命,率兵三千防戍江西婺源,製置於茶院,巡轄婺源、浮梁、德興、祁門4縣,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天祜三年(906),朱瑰受封宣、歙、池、平、蘇、杭、饒、信八州觀察史,於是舉家遷婺源。其子孫也居於此,稱婺源茶院朱氏,朱瑰為茶院朱氏始祖。海鹽三支朱氏(元代遷海鹽的尚胥裏朱氏、元代遷海鹽的白苧朱氏、明代遷海鹽的澉川朱氏)同根同源,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那就是江西婺源茶院朱氏始祖朱瑰的四世孫朱惟甫。海鹽尚胥裏朱氏始遷祖朱順是朱惟甫長子朱迪一支後裔,是婺源茶園公十三世孫,茶園公九世孫朱熹的玄孫。海鹽白苧朱氏始遷祖朱榮是朱惟甫三子朱振一支後裔,是婺源茶園公十三世孫、茶園公九世孫朱熹的另個玄孫。海鹽澉川朱氏始遷祖朱錦也是朱惟甫三子朱振一支後裔,是婺源茶園公十五世孫、茶園公九世孫朱熹的晜孫。三支朱氏的關係祥見下附世係表。(附表從略)(所有的資料來源於朱學範的《海鹽朱氏家譜》)]

我的祖父朱丙壽,字少虞,屬海鹽的尚胥裏朱氏一支。祖父生於1836年,卒於1915年。是江西婺源茶院朱氏始祖朱瑰的第21世孫,和宋代理學家朱熹出於同一個始祖,朱熹是是江西婺源茶院朱氏始祖朱瑰的第9世孫。 (來源於朱學範的《海鹽朱氏家譜》)

祖父幼年跟隨父母家居於海鹽,他的父親(我的曾祖父),庚元公,教私塾,母親紡紗以維持生計,家境清苦。

18歲 (1854),鄉試成功,為秀才,入縣學攻讀。19歲娶黃氏為妻。迫於家計,曾祖父,庚元公,離家去金華市蘭溪縣教書。祖父邊讀書,邊家教,養家糊口。22歲生長子儀廷出生(我的大伯父)。23歲 (1859),浙江省鄉試,以第29名中舉人,據查,清鹹豐戊午科,浙江省共取舉人94名。

25歲那年 (1861),太平軍進駐浙江省,海鹽成戰區。為了避免戰亂,曾祖父攜全家老小逃難,途中艱辛,可想而知。逃難途中, 曾祖父庚元公,大伯父,儀廷,先後去世。

27歲 (1863),全家逃到上海奉賢縣金匯橋鎮。祖父邊家教邊作社會調查備考進士。祖母糊錫箔養家糊口。一日三餐難以維持,靠借貸並以雜糧煮粥度日。次年海鹽戰亂平息。居家遷回。老屋已成瓦礫,無力購房,隻能借偏房居住。

30歲 (1866)赴京趕考,以第16名考取進士。濟同治乙醜科,共取進士265名。繼而殿試,三甲第10名,朝考二等第36名。同治帝任命為主事級京官。吏部安排農業部見習。是年秋,返家省親等待任命。 生活由此脫貧。

32歲 (1868)到北京任戶部福建司主事,正六品。而後,全家遷入北京,生活開始小康。在北京戶部任職十年,由主事升外郎,郎中。此間,生兒育女。

44歲 (1880)吏部地京官舉行考核,評為一等。慈禧太後召見,定為外放四品官員。45歲光緒帝召見,任命為廣東省廣州府候補知府。年冬,到海南島任瓊州知府。47歲因身體不適海南氣候,內調獲準。調任潮州府知府兼兩廣鹽運使司運。

49歲 (1885),一小支法海軍攻打潮汕港口。祖父率領潮州軍民堅守。 曾祖母太夫人典當衣服首飾以助軍餉。 終於擊退來犯法海軍,兩廣總督張之洞申報清政府,光緒帝特旨建“急公好義”牌坊以表彰。

50歲 (1886),三年一次考核中,評為一等(每15名官員評一名一等)。晉升三品官銜。53歲 (1889),潮州知府連任期滿。以三品官銜賞戴二品頂戴。祖父以慈母病重堅決請辭官歸養,與是年三月獲準。舉家遷回海鹽。

事先已在海鹽縣城南建造新屋,其後,建造花園,花園為海鹽最精致的花園,規模宏大,惜抗戰期間毀於戰火。另說(母親告訴我),東家因戰事移居上海租界,管家竊取財物珠寶古董,放火燒毀,但無從考證。有關花園詳情,在“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一文中有較為詳細描述,這裏就不再贅述。

55歲(1891)修建朱家祠堂。

從56歲起續編朱氏家譜,連續十年,方得完成。 共20冊, 3000餘頁,現存上海市圖書館。我曾聯係上海市圖書館,了解朱氏家譜的情況,稱保存良好,歡迎查閱,但不能借出。

期間,編有《夢鹿庵文稿》一卷、《喻蔭山房吟草》四卷,由北大蔡元培先生作序,現藏上海市圖書館。

祖父娶有五房太太(80歲時, 有兩房太太已經謝世),有十個兒子,五個女兒,八個孫子(除了年幼夭折外),持奉左右。80歲一病不起,壽終正寢,安然合眼。

這裏要糾正網上的一個錯誤, 網上有一條消息說我祖父朱丙壽是狀元朱昌頤的孫子, 有誤! 事實上狀元朱昌頤是史學家朱希祖的祖父, 我祖父的祖父和狀元朱昌頤互為兄弟還是堂兄弟,不祥。

回顧祖父的發家也不容易,最最艱難時一日三餐難以維持,靠借貸,並以雜糧煮粥度日。 他勤讀好學終於從秀才,舉人,直到進士, 才走上官吏的道路。 可以說他是當時一個窮秀才發家的典型, “吃得苦中苦, 方為人上人。” 在20多年的為官生涯中,為人正直,尤其文官帶領軍民抵抗法軍侵犯,聲譽口碑頗佳。 53歲全身而退, 隱居浙江海鹽, 以作詩, 續編家譜為樂! 安享晚年清福, 直到壽終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