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聊中國麵條
文章來源: Alabama2015-07-06 04:49:04

麵條可謂中國的國食, 從南到北, 從東到西, 都喜歡吃麵。

我從小就喜歡吃麵, 雖然我是地道的南方人。上小學時, 媽媽給我準備的早點往往不吃, 拿一毛錢到街對麵的麵店裏去吃一碗陽春麵 一碗熱乎乎的麵條下肚, 周身舒服, 尤其在冬天。

年齡大一點, 陽春麵就不過癮了, 要一毛五分錢, 吃一碗燜肉麵, 那就是在陽春麵上加上一片有半個手掌大小的紅燒肉,燉得很爛,鹹淡適中,半瘦半肥,肥而不膩,入口即化。當時吃完後的感覺, 啊! 真是神仙過的日子。

一次我舅舅從上海到蘇州, 就住我家。 舅舅活到100歲, 在我的博客中有一篇文章專門介紹舅舅, 他是一位美食家。 他告訴我吃麵要到朱鴻興麵館,無論吃那種麵,一定要吃頭湯麵。麵館的質量優劣,主要看一碗陽春麵的味道,而不是其他花式品種。

到我成年後讀到陸文夫的《美食家》一書,哈!和我舅舅說的一摸一樣。我不敢改動大文豪的文字,摘錄一段請你欣賞:“最重要的是要吃“頭湯麵”。千碗麵,一鍋湯。如果下到一千碗的話,那麵湯就糊了,下出來的麵就不那麽清爽、滑溜,而且有一股麵湯氣。”因此,頭湯麵主要是上口清爽、滑溜,如果是碗陽春麵的話,寬湯(湯是本樓高湯),帶上青蔥的香味。。。。。。嗬嗬!其味無窮!

陸文夫的《美食家》中有一句話我不太同意,意思是美食家也好,勞動人民也好,味蕾是相同的,他要表達的意思是美味的食品大家都受歡迎,無論是美食家或是勞動者。其實不然,味蕾是要經過鍛煉才能提高其味覺的敏感性,就像一位訓練有素的指揮家能聽到一絲雜音,平常人感覺不到的。同樣,酒莊聘用高薪品酒師,他能品出酒的品質優劣,一般人萬萬不能的。品茶,抽煙,各人分辨能力差異極大。

扯遠了,回頭說吃麵。我無法享受頭湯麵,因為我家離朱鴻興麵館太遠,大約要走半個多小時,那時(50年代初)我們那條街上,還沒有公共汽車,走到那裏已經不是頭湯了。不過,朱鴻興麵館的麵確實和其他麵館不一樣。隻要吃過朱鴻興麵館的麵,其他麵館的麵就遜色了。那時,我已是初中生了,一到周日,必去朱鴻興麵館吃麵。

蘇式湯麵有“三燙”的特點:麵燙、湯燙、碗燙,即便在數九寒冬,食之也能冒汗。“老蘇州”們也自然會趁熱吃,三五分鍾內把麵吃完為好,這樣才是原汁原味。

隨著年齡增大,我吃的麵種類也越來越多了,除了陽春麵之外,吃過燜肉麵,鱔糊麵,脆鱔麵,蝦仁麵,肉絲麵,熏魚麵,麻醬麵,過橋麵,兩麵黃。。。。。

我先說說過橋麵,過橋———澆頭不能蓋在麵碗上,要放在另外的一隻盤子裏,吃的時候用筷子搛過來,好像是通過一頂石拱橋才跑到你嘴裏。澆頭是由你自己點要的,比如鱔糊,炒蝦仁,蟹黃肉絲等等。 麵是一碗清湯麵,當然所謂清湯是用麵館特殊的高湯。每個麵館的高湯不盡一樣,互相保密,要不就不能分出麵館水平的高低了。

兩麵黃”是一種蘇州特色的傳統麵食,曾被稱為“麵條中的皇帝”,價格不菲。上世紀50年代後,就很少供應,消失已有二三十年,近年來在蘇州老字號餐飲界再次興起,此麵有硬“兩麵黃”和軟“兩麵黃”之分,硬“兩麵黃”是生麵油炸,軟“兩麵黃”是下的硬麵濾幹再炸,要兩麵都炸成金黃色,香味飄出,然後撈出放在盤子上,再將滾燙的澆頭連鹵澆在麵上,吱溜一聲, 一道青煙冉冉上升,讓炸過的麵條吸足鹵汁,味道香脆可口。硬“兩麵黃”蹦脆,年輕人喜歡, 老年人的牙可受不了。

蘇州有座靈岩山, 山上有寺廟,靈岩山寺。寺廟中和尚做一種麵,素什錦麵。可算一絕! 啊!現在想起直淌口水。素什錦包括有香菇,木耳,烤麩,等等,配上特殊的上等湯料。上世紀50年代,春假遠足上靈岩山一定享用素什錦麵。80年代初,媽媽謝世,我把她的骨灰安葬到蘇州公墓。就近,和我侄兒上靈岩山, 專門尋找那碗素麵。 居然還保持原汁原味, 一碗不夠, 每人吃了兩碗。 30多年, 再也欣賞不到和尚做的素什錦麵的美味了。

到讀高中時, 假期我就到上海住在哥哥家裏。 他家在瑞金路,淮海路口, 斜對麵就是江漢麵店, 現在的江漢麵店的質量遠遠不如以前。 50年前,我常常在那裏吃一碗麻醬拌麵或辣醬麵。走過一兩個街區就到思南路, 滄浪亭麵館就在那裏。 我最最欣賞的是開洋蔥油麵。 開洋是碩大的蝦米, 加上油裏炸過的蔥段,有一寸長, 以蔥白為主, 炸到有點微糊,既脆又香, 真是香飄千裏。 到美國來之後常常回憶起那碗開洋蔥油麵, 試做幾回, 居然給我做成。 也是我太太喜歡的食品之一。

分配工作以後, 到了貴州。 貴州有一種紅油臊子麵。 是由肉丁在辣椒油中炸過, 麵湯上漂著一層紅辣椒油, 加上十來顆肉丁,又稱臊子, 又香又辣, 又有咬勁, 吃得滿頭大汗, 鼻涕,眼淚,呼啦,呼啦,越吃越帶勁。 我出身上海, 上小學前移居蘇州, 江南人大多不吃辣。 以前我曾說過,辣椒猶如鴉片, 不吃則罷, 隻要一上口, 要想擺脫很困難, 我越吃越辣越喜歡, 趕上貴州人。 回過頭來說貴州的紅油臊子麵, 雖然喜歡,味道極好, 但“麵”的質量不怎麽的,太粗,有點粘牙,很難和蘇州上海麵館的麵相比。

在貴州期間, 貴陽有一間小店, 專門供應四川成都的擔擔麵。據說四川的擔擔麵,源起挑夫們在碼頭挑著擔擔賣麵,所以名為擔擔麵。用麵粉擀製成麵條,煮熟,舀上炒製的豬肉末而成。麵條細薄,鹵汁酥香,鹹鮮微辣,香氣撲鼻,十分入味。在四川廣為流傳,常作為筵席點心。我慕名而去,掃興而歸, 不過不能就此做出結論擔擔麵不好吃,因為我沒有去重慶,成都嚐嚐正中的擔擔麵。

1980年我姐夫去世,到我姐姐家奔喪,她家住保定。其時欣賞了北方的打鹵麵。 打鹵麵也別有風味, 把麵用清水煮熟後, 撈在一隻大碗裏, 上麵澆上鹵汁, 比拌麵富有湯汁, 但不像湯麵那樣寬湯。 打鹵麵的味道決定於製作的鹵汁味道,當然“麵”本身的質量也很重要。 我回美後多次試做打鹵麵, 還像模像樣的。

之後, 便去北京,住在一位朋友家中。 連續幾天, 走訪了北京的名勝古跡。同時沒有忘記吃麵。我去過一家山西刀削麵館, 不知是否是正中。 山西的刀削麵是一種漢族傳統麵食,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我看了他們的刀削技術, 確實精彩, 動作熟練,果斷明了, 削出的麵片中厚邊薄。棱鋒分明,形似柳葉。上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 我要了羊肉湯作為調料,味道鮮美, 加上邊吃邊看削麵, 如看雜技一般, 確實享受了一番。

早就聽說北京的炸醬麵首屈一指, 必須要嚐一嚐的。 那天晚上遊玩北海公園, 就近去了一家麵館, 要了一碗炸醬麵。 一上口, 唉! 這是我有生以來最最難吃的麵。 隻吃了幾口, 把麵碗向前一推,匆匆離去。我自己做的炸醬麵比這家店裏做的要好上百陪。 由於時間匆忙, 沒有再去找一家像樣的炸醬麵店。可惜!

夏天人人喜歡吃涼麵, 各人製作的涼麵也各不相同。 我就其中一點加以說明。 涼麵最忌麵條互相粘連, 如果這樣,這種涼麵就算失敗了。我媽把下好的麵,迅速放入冷水中衝一下, 撈起備用。 這個方法可行, 但不是最好的方法。 我在網上查到, 煮好的麵,撈起後加麻油, 邊用筷子拌勻的同時, 邊在電風扇下迅速吹涼。 這個方法麵條不粘, 不沾, 有咬勁。 不信, 你可試試。

講了這許多吃麵的學問, 不說各式麵的味道, 單從“麵條”的質量而言, 蘇州, 上海的麵條為上佳。 沒有哪裏的麵條做得那樣精細, 有咬勁, 經煮, 不易成糊狀。在美國我買了一隻意大利手搖壓麵機,自己壓麵。 一磅麵粉中加一隻雞蛋, 再加少許食鹽, 壓出的麵條筋道好,經煮,不糊。

雖然各地各家的麵各有千秋, 我還是念念不忘蘇州的朱鴻興麵館。可能是幼年時的印象太深,加之去那裏享用麵條的次數也最多的緣故。

意大利麵也是我喜歡的一種。目前,自己做得意大利麵和意大利館子裏的麵好有一比。

可惜的是還有許多種麵我聽說過,但沒有享用過,比如:鯉魚焙麵是“糖醋軟溜魚焙麵”的簡稱,它是河南開封當地一道著名的漢族傳統名菜,也是“豫菜十大名菜之一”。澄城手撕麵,麵和好後,不用擀、不用切,隻用手來撕,然後配以各種湯料,麵筋道好,口感好。宮廷罐罐麵罐罐麵又稱壽麵,流傳此麵是唐朝宮廷宴品,是專為皇帝和楊貴妃特製的。配料經過切、碾、濾、烘、炒、爆等工藝。麵色感鮮豔、氣味香醇、麵筋湯濃、無腥不膩。。。。。。

以上提及的各式麵類,也隻是冰山一角。中國麵條種類之多,可稱世界一絕!我看可申請吉尼斯世界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