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策上遠不像希拉裏這樣具有明確的可預見性
文章來源: TJKCB2016-09-23 10:20:04

[轉載]希拉裏:爭議纏身的女性政治家

已有 155 次閱讀 2016-9-22 21:34 |個人分類:邊看邊說|係統分類:人物紀事|文章來源:轉載    推薦到群組

 

相關:文章刊登於《選美》微信公眾號。

文| 刁大明

 

 

隨著美國總統大選日的臨近,關於兩位參選人的各種“陰謀論”猜測可謂其囂塵上,兩位美國選舉曆史上最不受歡迎的總統人選在民調的蹺蹺板上也再次出現了此起彼伏的逆轉。而在這些紛亂之外,對未來希拉裏政府或特朗普政府將內外政策的冷靜預判越發多了起來。

最近,英國《金融時報》一篇全景式剖析希拉裏對華立場的報道,因為基於新聞或傳記等公開信息的細節故事、中美雙方專家相對平衡的觀點,以及希拉裏團隊的內線消息源,頗為吸引眼球。該報道的英文題目其實是《希拉裏:對華鷹派》,而《金融時報》中文網提供的中文版卻改寫為略微溫和的疑問句,即《希拉裏對中國更強硬?》。

無論是貼標簽還是做推測,文章都拋出了一個看似矛盾的疑問:“如果這位前國務卿當選下任美國總統,她將更強力推進她參與構建的‘轉向亞洲’戰略,還是可能試著遷就北京?”

但事實上,希拉裏·克林頓及其搭檔蒂姆·卡因在9月6日正式出版的《團結起來更強大:美國未來的藍圖》(Stronger Together: A Blueprint for America's Future)一書中已做出了明確的回答。

類似於1992年比爾·克林頓的《人民為先》(Putting People First)或者2008年奧巴馬的《我們可以相信的變革》(Change We Can Believe In),這本並不算短(249頁)的競選書首次全麵闡釋了希拉裏當選後將執行的內外政策,廣泛涉及經濟、就業、改革華爾街的“團結起來謀增長”;全球反恐、強化盟友關係、應對對手、保持強大軍事力量、維持國際規則以及堅守美國價值觀的“團結起來更安全”;教育、移民、打擊犯罪、控槍、平權的“團結起來共同麵對”;以及改革競選捐款製度甚至投票製度的“團結起來共同努力”,等等勵誌篇目。總統候選人希拉裏希望通過這麽一本“政見說明書”來展現出相應的四個目標,即為所有人而非富人服務的經濟發展、捍衛美國領導地位及確保人民安全、“建橋”而非“築牆”、打破僵局謀求結果。

在許諾美國未來美好圖景的同時,希拉裏還不忘反複宣誓自身的外交經驗和視野。在書中,她至少67次提及了中國事務,並專門拿出三頁篇幅專論對華政策。值得注意的是,在專論部分,中國與俄羅斯、伊朗一道,被列入了“應對對手”的章節當中,其在對華政策上的強硬已可見一斑。

在論及美中關係整體定位時,希拉裏反複使用了“複雜”“關係重大”“平衡”等相對審慎的詞匯。比較完整且具有代表性的表達如:“美中關係是當今最為複雜的雙邊關係之一,我們要努力在兩個方麵上做好平衡。一方麵,要抑製中國在全球經濟的野心以及在亞太地區針對我們盟友國家的企圖;另一方麵,要在氣候變化、全球衛生等對雙方都極為重要的議題上強化合作”,或者“美中關係是一對深度複雜的雙邊關係。美國與中國能夠也必須在氣候變化、核不擴散等領域上加強合作。就美國國家安全而言,我們在朝核、南海、網絡安全等議題上需要強大而穩定的領導力來應對北京。同時,我們必須在中美經貿關係中持有強硬立場,為美國勞工和消費者爭取公平的結果。”

站在如此複雜的美中關係“平衡木”上,希拉裏一再強調了她的政府必須持有的兩個特質,即“堅定”(firm)與“睿智”(wise)。

關於“堅定”一麵的由來,顯然是基於希拉裏所代表的對中國的頗多憂慮,比如“中國的發展重塑了國際經濟並影響著亞太的權力平衡”、“中國實力的持續增長,正在挑戰我們的利益以及國際規則”、“中國在網絡安全和南海軍事行動方麵經常挑戰國際規則和規範,並持續謀求在非洲和拉丁美洲擴展其影響力的機會”。基於如此負麵的判斷,希拉裏身上由來已久的、並在八年國會參議員特別是軍事委員會成員任上得以鞏固的軍事鷹派立場,自然而然地占據了上風,進而企圖對中國加以“堅定”的約束。

而“睿智”的一麵,也可算是希拉裏國務卿任期伊始曾多次拋出的所謂“巧實力”論調的延續。麵對需要在“約束”和“合作”之間的複雜平衡,希拉裏坦言“需要使用美國力量的全部組成部分,特別是外交、發展援助以及經濟政策來加以應對”,而這也恰恰是“巧實力”所要求的多管齊下的要義所在。

希拉裏的“堅定”加“睿智”,其實與其簡單說是“對華強硬”,不如說將會“軟硬兼施”。而她為這般套路找到的最好理由,即所謂的“確保中國遵守國際規則(rules)與規範(norms)”。

這種論調與目前種種跡象表明希拉裏極為欣賞的所謂“以規則(或法律)為基礎的國際與區域秩序”理念高度吻合。而該概念被認為來自希拉裏團隊中年僅41歲的外交事務顧問傑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以及他在耶魯大學的老師、曾在1990年代的克林頓政府內如魚得水的葛維堡(Paul Gewirtz)。

在這個邏輯鏈中,不斷享有更大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必須遵守這些“規則”或“規範”,否則就將被國際社會視為是“現有穩定秩序的挑戰者”甚至是“代表極大不確定性威脅的破壞者”。而無論是現行的“規則”、“規範”乃至是“秩序”都顯然是美國主導製定且符合美國利益的,也當然是中國難以照單全收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希拉裏在對華政策上的思路,很容易將中美關係無可避免地拖入所謂“規則之爭”的迷局之中。

就具體議題而言,希拉裏的立場卻基本上是“堅定”或者“強硬”壓到了“睿智”。在“亞太戰略”上,希拉裏主張強化美日、美韓同盟關係,借助東盟等平台擴展盟友,並繼續發展類似與緬甸等國的夥伴關係,以強大的盟友網絡來應對中國的“挑戰”。

在南海問題上,希拉裏公然強調了美國在南海地區“深遠而持久”的利益存在,並宣稱將通過提升盟友軍事能力、通過定期巡航確保航行自由等方式來“應對中國在南海的企圖”。

在網絡安全議題上,希拉裏聲稱要“確保中國對‘網絡攻擊’的行為負責”,並誓言要“製裁那些從中獲益的公司和個人”。

在所謂的“人權事務”上,希拉裏也頑固堅持了一貫的偏見。

在兩岸關係上,希拉裏雖然口口聲聲說將繼續支持兩岸事務和平解決,但卻拒絕避免並列使用“中國”與“台灣”的表達……

當然,這位亞太戰略的重要首創者也談及了美中關係中合作的一麵。具體而言,希拉裏提及了三個領域,即氣候變化與清潔能源、全球衛生事務,以及重點體現為伊朗核協議和朝核問題的核不擴散事務。

而在這些積極合作之外,美中經貿關係雖然被操作為兩國合作的一個既成事實,但其聚焦點卻集中在要確保美國勞工利益的強烈內顧傾向上。正是在這種為了討好工會利益的政治計算下,希拉裏不厭其煩地重申將“不會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而如果中國獲得了“市場經濟地位”,“中國的廉價產品將充斥美國市場,進而將降低我們商業和勞工的收益”。

關於具體措施,希拉裏頗為矯情地提出,“當中國在某些領域不給予美國公司市場準入時,我們也將采取對等政策,限製中國在相同領域的市場準入。”

在希拉裏的這本競選書中,對美中關係評價最最積極的領域當屬氣候變化和清潔能源合作。在重申作為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責無旁貸的同時,希拉裏不但頗為稱讚美中兩國領導人簽署並實施《巴黎協定》的共同努力,還充分肯定了以中美清潔能源研究中心為代表的,由政府、學術機構和私人公司攜手引領清潔能源科技發展的合作機製。

不過,在正麵肯定的同時,希拉裏也酸酸地強調,在巴黎協定之前中國曾長期“缺乏信任”且“行動有限”;計劃將繼續刺激中國、印度以及其他主要排放國做出更多行動。

即便希拉裏在競選期間中展現出這樣的負麵對華政策,但也的確可能存在變臉的空間,畢竟競選期間的政策闡釋要為選情服務,不乏極端渲染的一麵。

甚至有這樣的一個段子,告誡我們不必太過走心:母親責罵嚇唬不聽話的孩子說:“你再不乖,就把你扔出去喂狼。”饑腸轆轆的狼聽了信以為真,在這家人門口靜候,以為能不勞而獲,苦等了一個晚上,最終空手而歸。其中之意自然是要分清楚宣誓對象的內外有別,不要太過想當然。

雖然有這個段子的警醒,但通過對這些或許有些說狠話成分的對華言論的梳理,還是足以描摹出希拉裏長期以來的對華態度。在延續以氣候變化為重要體現的美中合作的同時,希拉裏的當選極可能會為兩國關係帶來更加緊張的轉折。

換言之,中美氣候變化合作即便延續,也極可能無法在希拉裏任內有效發揮兩國關係中的穩定器作用。因為希拉裏看重的似乎並不是美中兩國的互惠互利,而是中國是否遵守美國主導的規則與秩序。進而,氣候變化合作也不再是利益交織,而是中國遵守規則的基本體現之一,但僅此而已並不充分。

希拉裏極可能在經貿、亞太、網絡等諸多領域以“國際規則“之名向中國施壓。真若如此,與希拉裏團隊中相對並不陌生麵孔之間的協調能力與危機管控能力也將麵臨著空前的考驗。

或者說,“睿智”其實隻是為了更為“堅定”或者“強硬”。但與希拉裏的對華強硬比較而言,特朗普如今的言論也並沒有好到哪裏去,而且特朗普在對華政策上的可能作為遠不像希拉裏這樣具有明確的可預見性。

或蜜月或低穀,這些都是中美關係承受過的,也將是可以承受的,但不確定性極強的“黑天鵝”所帶來的“大開大合”或許真的是兩國關係的“不可承受之輕”。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隻能期待特朗普在競選書或者電視辯論中關於對華政策的係統表達的。

(本文原標題:《總統候選人希拉裏如何表述對華政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9946-1004576.html

上一篇:[轉載]習近平談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