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三月中國行(9)----探訪張裕葡萄酒公司
文章來源: spot3212016-08-03 15:19:21

別看煙台不大,可還真是出了不少有名的東西。例如張裕葡萄酒和北極星座鍾,那可都是國家出口創匯的名牌兒。張裕葡萄酒是煙台人的驕傲。貴州人有自己的茅台,四川人有他們的五糧液,陝西人愛喝西鳳,山西人善飲汾酒,北京人都好喝幾口二鍋頭,天津人對直沽高粱情有獨鍾,青島人一年四季都喝不膩嶗山清泉釀製的嶗山啤酒,煙台人每逢聚會自然也少不了張裕公司出產的幹紅/白葡萄酒或是金獎白蘭地。

“張裕釀酒公司”是愛國華及僑實業家張弼士先生在1892年創辦的。他之所以起了要自己創辦釀酒公司的念頭,是因為1871年在雅加達法國領事館舉辦的一個酒會上,他聽一位法國領事講起,鹹豐年間這位法國人曾隨英法軍隊到過煙台,發現那裏漫山遍野都長著野生葡萄。駐營期間,士兵們采摘山上的葡萄後就用隨身攜帶的小型製酒機榨汁、釀製,造好的葡萄酒口味相當不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張弼士暗暗記下了煙台的這段典故。1891年,張弼士實地考察了煙台的葡萄種植和土壤水文狀況,認定煙台確為葡萄生長的天然良園,於是向政府要員提出要在煙台辦葡萄酒廠。1892年,張弼士拿出三百萬兩白銀,創辦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葡萄釀酒公司,公司名稱取“張裕”二字。從此,中國葡萄酒工業化生產的序幕揭開了。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張裕的產品一舉奪得了四枚金質獎章,這是中國葡萄酒首次在國際展覽上獲得的大獎。

張裕釀酒公司原址。

孫中山的題詞浮雕。

各個時期出產的葡萄酒在展櫃上靜靜地陳列著。

雖然和現代化的全自動裝瓶機無法相提並論,但相信這是當時最先進的灌裝設備了。

這些雕塑反映了當時的榨汁和過濾工藝。

在展覽大廳裏看了很久。那裏有圖片,有實物,還有展示工藝流程的雕塑。大廳的一角有專門賣酒的櫃台,客人們可以隨意挑選自己想要的酒品,從最便宜的到最貴的都可以買到。看完了展廳以為就該走了,侄子卻說地下還有東西沒看完呢。

順著螺旋形的鐵梯往地下走,還沒有全下到底,就聞到了一股濃烈的發酵的味道。

原來,地底下都是用於藏酒的巨大酒窖,難怪酒的味道那樣強烈。

凡是買門票進去參觀的客人,都可以在地下室的一間屋子裏按當天的酒牌品嚐兩種不同的酒。如果你還想進一步了解如有關葡萄酒製品的知識,解說員加品酒員就會耐心細致的為你講解。我們去時就有一位解說員小姐主動問我們要不要聽她詳細的介紹,被我們婉言謝絕了。

張裕葡萄酒是拿了國際大獎的酒,雖然不是茅台、五糧液,但卻對養生健體有很好的作用。因此,可想而知,古往今來來這裏“參觀指導”的名人肯定是數不勝數的。而名人又多有舞文弄墨的雅興,高興之餘,筆墨伺候著為張裕留下自己的墨寶,就算是對張裕最高級的補償和獎賞了。

雖然是名人,但字寫得還是有好賴之分的。

說到“北極星”您可能根本不知道。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看了上麵的幾張圖片,您是否覺得似曾相識?北極星鍾表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就是中國第一家機械製鍾工廠----煙台寶時造鍾工廠。30年代中期,正是煙台製鍾業的鼎盛時期,當時年產量可達16萬隻。它的銷量遍及國內外,貨物銷路,日漸暢旺,北達遼寧、吉林、黑龍江各省市,南至安南、緬甸、新加坡以及南洋群島各地。解放後,經過幾十年的改革創新,煙台鍾表業形成了完整的鍾表生產體係。“北極星”已成為中國鍾表工業主要生產基地之一。

說到北極星鍾表走出國門,這裏還有個小插曲:先生的一位中學同學在北極星鍾表廠工作了多年,改革開放後就自己開辦了製鍾廠,經過多年努力,他的買賣做得不小,他的廠生產的grandfather clock 也已經銷往不同的國家,但就是沒有進入美國市場。於是,他就給他的老同學----我先生打電話,還把他們產品的catalog寄給我先生,請我先生務必幫他去我們當地的家具店和全國連鎖店裏問問要不要買他的鍾。我先生從沒幹過這種事,就推脫太忙沒時間。可這位同學總是三天兩頭就打電話過來,軟磨硬泡沒完沒了,我先生被他纏的實在拉不下臉了,就真的拿著鍾廠的樣品目錄去了我們這裏大大小小不少的家具店和連鎖店詢問,沒有一家想要,尤其是家具店們,一聽說是中國產的grandfather clock,人家就說他們這裏都有carpenter union,要是知道商店進口中國產的家具,工會就會罷工不幹了,他們經不起那種損失。結果,煙台產的大木鍾到底也沒有賣成。現在再去家具店,許多家具其實都是中國製造的,隻不過掩耳盜鈴式的被貼上了美國製造的標簽,不知道美國的木工工會還繼續抵製漂洋過海用集裝箱成批運來的中國木器嗎?

這是我迄今為止看到過的最大的秤杆。

北極星展覽館的外牆上懸掛著代表不同國家和地區時間的鍾表。

中午,聽了大家的建議去吃韓國火鍋。看別人吃的興高采烈,我卻因為不太能吃辣的食物而幾乎沒動,這是此次國內之行吃得最不盡興的一次。

到了晚上,二弟決定帶我們去一個很火爆的街邊燒烤大排檔去吃兒子早就惦記著的烤串兒。二弟說,為了給大侄子找一個即比較幹淨又有相對好的環境的地方,他頭天晚上就趁著遛彎兒的功夫去“踩點兒”了。他還說這地方很近,距離他們家也就幾分鍾的路程,於是我和兒子還有侄女就決定和他一起步行前往,其他幾個人則開車走了。一行四個人邊走邊聊天,可走了都五六分鍾了,馬路也過了兩三條,卻還沒有到達目的地。問二弟還有多遠,他說就在前邊了,於是隻得努力的繼續往前,這一走又是十分鍾,結果是,我們四個人為了吃這個大排檔居然在半黑的夜幕中走了二十分鍾的路程,等走到了,那幾個人早就坐在那裏等得著急了。這可真是:踏破鐵鞋有覓處,得來全都費功夫。

這是那晚照的唯一一張相片,因為後來隻顧著吃烤串兒來著。那個晚上我們七個人一共要了八、九十個烤串兒,除了我和二弟媳,另外五個人還喝了不少的冰鎮紮啤,和中午的韓國火鍋相比簡直是太過癮了。感覺這種平平淡淡的生活真好。

 

 

 

 

 

 

(文章中的所有圖片都是用手機拍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