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國難背後的故事,還原真實的義和團。
文章來源: spot3212015-12-19 08:14:57

1900年,剛剛邁入20世紀的中國就被八國聯軍攻入北京,西太後慈禧倉皇西逃。那一刻中國亡國之聲喧囂塵上,這是中國最屈辱的曆史時期,在教科書上可謂中國喪權辱國達到了極點。我們在銘記八國聯軍入京的恥辱背後,真實探究那段史料,我們會逐漸發現,這場“庚子國難”的背後是有很多深層次的事件組成的,唯有兼顧這些史料,我們才能以史為鑒。

前奏——戊戌政變與庚子教難

如果真的就八國聯軍1901年的入侵視為這場曆史的高潮的話,可以說庚子教難就是直接原因。

1895年戊戌變法失敗後,各國保護維新派人士的做法令慈禧非常不滿。戊戌變法表明了光緒希望擺脫滿清權貴政治走向‘憲政’的策略,招致慈禧等既得利益的抵製。更關鍵的是光緒甚至主張君主立憲、虛君共和以及剪辮自新的策略嚴重影響了滿清在中國的政治影響力,同時康有為思想中的“尊黃廢後”的思想對於慈禧而言絕對不能容忍,因此戊戌政變後光緒被軟禁瀛台,而維新派人士卻力主對抗慈禧,營救光緒。康有為甚至矯詔在日本建立保皇會準備在長江以南建立軍隊,組黨勤王。(他輾轉日本、美國、歐洲,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為獲得國際支持,他曾遊曆列國,會見歐洲各國君主。)君主製國家大多對於慈禧的做法非常不滿,加之保護維新派人士與慈禧之間形成對立。慈禧密謀廢除光緒皇帝,於是在1900年1月24日召集王公大臣會議,決定立溥儁為“大阿哥(皇儲)”,預定庚子年元旦光緒帝舉行讓位禮,改元“保慶”。此舉遭到國內外各派勢力的強烈反對,慈禧被迫停止廢立計劃。

為了讓自己的兒子順利登基,溥儁的父親愛新覺羅·載漪與莊親王載勳等利用義和團排外,力主慈禧對外宣戰。載漪頻頻入奏慈禧,極力稱讚義和團能禦槍炮之法術甚靈, 慈禧“因召入麵試”, 於是太後亦信矣。載漪乃在其所統率的虎神營練習義和拳術,成為北京軍民學習此術的最早者。隨後,載漪又在其王邸設立神壇,朝夕必拜。

(義和團宣傳畫,以洋人為羊故而斬羊;因為基督教信“主”故而取諧音豬,而射豬)

1900年,載漪及其黨羽彼此配合,進一步采取了一係列具體行動,以期達到他們的目的。4月10日,調董福祥甘軍從南苑進駐北京城,作為撫拳滅洋、助長聲威的依靠。同日,載漪取得了管理總理衙門大權, 其黨羽啟秀、溥興等也一齊進入總理衙門行走。慈禧又以“ 載漪、奕劻、徐桐、崇綺主兵事,有請無不從”,一時間,載漪幾乎集軍權、政務和外交權於一身,權勢赫赫,恣意行事。於是,在載漪、剛毅的主持下,義和團大舉進入北京城。義和團進京後燒殺劫掠,尤其是破壞鐵路以及攻打教堂,屠殺傳教士,在北京製造了極大地混亂。

6月16日,義和團於前門放火燒毀西藥點,火勢迅速蔓延到前門大街和正陽門上,正陽門城樓著火,同時燒毀店鋪住宅四千多家,因為當夜大風,火勢蔓延,大柵欄以及前門大街火勢如天,這場大火過後,昔日繁華的前門大街變為一片廢墟。一夜之間繁華之地成為焦土。

由於義和團有慈禧的支持,北方各地掀起了攻打教堂,屠殺傳教士的宣傳,釀造了庚子教難。其中尤其以山西最為慘烈。

義和團所入之地,屠殺幾近瘋狂,除了外國傳教士外,留洋學者,教會學院、教會醫院、信教者或家中有洋貨者一概殺之,搶劫成性。山西巡撫毓賢為葉赫那拉氏心腹,有晚清“第一酷吏”的稱號,為了迎奉慈禧,大肆在山西屠殺傳教士。

(毓賢有晚清第一酷吏之稱,與剛毅並稱清末兩大酷吏,辛醜條約後,22日,毓賢被斬於蘭州。據說李鴻章死前大罵他誤國誤民,招來大禍)

7月9日,巡撫毓賢緊閉太原城門,斬首2位天主教的意大利籍主教艾士傑和富格辣,隨後所有男人、女人和孩子就都在衙門大堂前的院子裏,在官員們的注視下,被殘忍地斬首。當天被殺者包括33名新教傳教士及其子女,12名天主教傳教士和10多名中國信徒。屍體被扔到城外喂狗,以示侮辱,同時200名中國基督徒被殺。

隨後,屠殺在山西全省展開,到8月底總計有159名新教傳教士(包括46名兒童)和12名天主教傳教士在山西省遭到屠殺。中國內地會的刊物記載說,在山西省北部共有15,000到20,000名本地信徒被殺害。當時在山西省的91名內地會傳教士中,有36人逃到了沿海,38人被殺害,17人失蹤。其他差會受到了更為慘烈的損失,美國公理會、英國浸禮會和壽陽宣教在山西的傳教士幾乎全軍覆沒。

(貝如意,德國傳教士,太穀女子大學校長,庚子教難時被害,死的時候是她的生日,貝如意當時已經懷有五個月身孕,義和團將她開膛破肚。)

(G. B. Farthing夫婦及三個孩子,1900年7月9日在太原全家被殺,死的時候妻子懷孕。)

在庚子拳亂中,華北一帶被殺害的教民無以計數。在曆史書中,充溢著對於義和團“反帝愛國”壯舉的讚譽,卻絕口不提那些枉死的中國同胞。在那些腥風血雨的日子裏,到底有多少中國教民被殺?據統計天主教與基督教教士及家屬遇難者232人,中國教民遇難者達兩萬三千人。義和團殺教民,全部是一鍋端,但凡教民家庭,男女老幼一律殺頭。這是導致西方各國出兵的關鍵,由於血腥殺戮,在輿論之上清廷不占優勢,庚子教難發生之時,各國聲討報複中國的呼聲甚囂塵上。

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緒帝的名義,向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國、日本國、俄國、奧匈帝國、日國、比國、荷蘭國十一國同時宣戰。在清廷向各國宣戰的同時,也懸賞捕殺洋人,規定“殺一洋人賞五十兩;洋婦四十兩;洋孩三十兩”。義和團及朝廷軍隊圍攻各國在北京的使館。與此同時,慈禧拿出私房錢數十萬兩,犒賞三軍和義和團,敦促他們在天津攻打租界,在北京圍攻使館,務必把在華洋人趕盡殺絕,以泄心頭之恨。日本、美國、德國公使都被甘軍無故殺害,剛毅為此洋洋得意。

清末傳教士傳教的同時,收養棄嬰,建立醫院學校,抗治瘟疫,解放婦女,教育鄉民,還在一定程度上製衡了侵略,後世仍然對他們抱有成見,這並不符合史實,僅僅因為信仰問題,冠以侵略者是不應該的,而義和團運動中因為信教被殺的中國人更是不計其數。

(庚子教難後,羅馬教廷追封300多位殉難的中國天主教徒、天主教神父為聖人,東正教會追封222人為東正教聖人,這也是基督教會史上追封聖人最多的一次)

士禍——庚子被禍五大臣

就在義和團大肆屠殺教民和公使的同時,八國聯軍隨即宣布迎戰,遠征中國。年6月10日,大沽口外各國軍艦的指揮官們便派出了英國遠東艦隊司令西摩爾中將率領的2053名聯軍,從塘沽登陸趕往天津租界,並於當天乘火車向北京進發。西摩爾率領大隊聯軍向北京開進的消息傳到北京城後引起恐慌,京城內中國人和外國人的矛盾開始升級。在得知大部隊即將趕到後,外國使館的衛隊與義和團和部分清軍發生衝突。

麵對日益混亂的局麵和可能爆發的戰爭,慈禧不但不肯做出決斷,反而先後斬首戶部尚書立山、內閣學士聯元、軍機大臣徐用儀,吏部左侍郎許景澄、太常寺卿袁昶五位反戰大臣,史稱:庚子被禍五大臣。

戶部尚書立山

內閣學士聯元

軍機大臣徐用儀

太常寺卿袁昶

吏部左侍郎徐景澄

其中許景澄名氣最大,在早前禦前會議上,曾經出使國外的內閣大學士許景澄挺身直言,他尤其反對圍攻外國使館,殺外國公使,認為解救危局的唯一辦法是“似宜保全公使,令其下旗生還。”在6月16日慈禧主持的第一次禦前會議上,端王載漪正式提出“請攻使館”的動議。許景澄即獨自一人站出來反對,他認為“攻殺使臣,中外皆無成案。”他以後與袁昶聯名上《請速謀保護使館,維護大局疏》折,明確無誤地表明進攻使館的嚴重性,認為春秋大義,不斬來使,圍攻使館,殺害公使,不合國際公法,絕不可采用激怒各國的做法。結果以一國而敵各國,是關係國家存亡之大事。

6月17日慈禧太後在第二次禦前會議上,強行決定對外宣戰。這時光緒皇帝心急如焚,走下禦座,上前拉著許景澄的手嚎啕大哭,光緒帝知道此戰必敗,以清朝一國之力莫說對抗外國一國,何況八國聯軍。許含淚陳奏:“鬧教堂傷害教士的交涉,過去辦過。至於殺使臣,燒使館,即使國際上亦罕見此種成案。”這些都成為以後他被殺罪名的根據:勾結洋人,莠言亂政,語多離間。他知道自己必死無疑,對身邊的人留言道:“各國聯軍行將入都,事不堪問矣,日後和約之苛不待言,君等當預籌之。”他深深為國家前途擔憂,“數日之內,鬢發盡白”。7月28日,被以“勾結洋人,莠言亂政,語多離間”等罪名,與袁昶同時被殺於北京菜市口。

影響——東南互保

聯軍的逼近,北京城危在旦夕。1900年8月12日,慈禧開始頻繁地召見大臣。她一麵下令大臣們迅速商定防禦作戰的計劃,一麵讓攻打東交民巷的清軍開始猛攻使館。1900年8月13日,她再次給南方各省發出急電,要求他們火速北上勤王救駕。此時的北京城也仿佛成了一個大軍營,經過一晝夜的軍事調動,清政府各種軍隊約7、8萬人被倉促地部署在了北京城的各個角落,然而楊村失守,北京門戶大開,1900年8月16日,清軍在京城各處與聯軍展開巷戰,清軍死傷慘重,經過一天的激烈戰鬥,聯軍漸漸地將剩餘的清軍驅逐到了西北兩方。戰至晚間,聯軍占領了北京全城。當天,各國軍隊指揮官下令“特許軍隊公開搶劫三日”,北京城陷入了空前的痛苦之中。(有記載八國聯軍攻擊北京時使用了最新式毒氣彈)

聶士成銅像

天津守備聶士成畫像

八國聯軍進攻塘沽之時,直隸總督故意擱置天津守備聶士成的求援電報,導致天津陷落時北京尚不知情。主戰派呼聲還是甚囂塵上。八國聯軍在塘沽與聶士成激戰之時,義和團卻趁火打劫,殺死聶士成全家老小,並在背後偷襲聶士成,聶士成衝鋒而死,死時背後彈創卻密布,皆為義和團所為。

北京陷落,慈禧倉皇西逃,國家亂作一團(臨跑前不忘把珍妃殺掉,何其惡毒)。此時的東南卻極為平靜,這是為什麽呢?這歸功於東南互保。

這一件事要從曾國藩說起,滿清作為一個部落政權的殖民入主中國,因此防漢如同防賊,在清朝前期,中期,占據權力中樞的多是滿族人,而不是漢族大臣。這一局麵在太平天國時期得以改善,曾國藩崛起後,漢族士大夫逐步入主滿清權力中樞。在東南隨著湘軍鄉勇軍閥的建立,東南半壁江山,此時東南大員皆漢族大臣,因此滿族勢力被排擠出長江一線,宗法鄉約得以恢複,這使得東南天下已經不受清廷統轄了。

1900年6月,英美帝國主義與清南方各省督撫達成“東南互保”協議。義和團運動興起後,英國深恐波及屬其勢力範圍的長江流域,便策動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與列強合作,經盛宣懷從中牽線策劃,由上海道餘聯沅出麵,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清室向十一國宣戰後,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即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稱東南互保,對外稱皇室詔令是義和團脅持下的“矯詔、亂命”,在東南各省違抗支持義和團的命令。東南互保運動,保護了河北、山東以外的地區避免於義和團與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同時亦使地方的政治與軍事權力進一步擴張,中央的權威大為下降。

此舉鼓勵了東南各省督撫。時局日益糜爛,湖廣總督張之洞隨後提出“李鴻章大總統”方案:東南各派大臣已經做好準備,一旦北京不保,兩宮傾覆,則成立中華共和國,並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以主持大局。李鴻章幕僚劉學詢並去信孫中山謂:“傅相因北方拳亂,欲以粵省獨立,思得足下為助,請速來粵協同進行。”當時山東、甘肅總督大員亦同意此作法,可以說清廷當時管轄之地域僅僅是京津直隸與陝晉二省份了。命令在東南置若罔聞,東南互保,是清末各地官方實力派漢族人物首次公然聚眾反抗滿人朝廷,此事件雖使河北、山東以外的地區得以免於義和團之亂及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但同時此事也使得清廷威信掃地,其虛弱表露無遺。可以說東南互保是辛亥革命的總預演!

隨著1901年辛醜條約的簽訂和李鴻章的逝去,使得這場義和團引發的鬧劇終於停歇了,曾經瘋狂誅殺外國公使與維新派的慈禧太後,回京後不禁又痛哭流涕地“量中國之物力,結萬國之歡心”的媚好國外,同時有提出“預備立憲”的新政運動,並且一再準備建立內閣,開憲政會議,拉攏立憲派。

但是如果從多個角度來看這段史料的話,可以說這是一場清廷自殺式的爆發,此後清廷威信不出京師,地方大員擁兵自重,就今日來看,意義還是很大的。這場災禍使得地方大員實力大增,北京朝廷顏麵掃地,更重要的是山東總督袁世凱所主導的武衛右軍巧妙的躲過了八國聯軍的進攻,在各地駐軍崩潰的情況下,袁世凱小站練兵異軍突起,為後來北洋軍閥做了準備。

 

 

轉載自:煮酒君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