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as if your father were dead
文章來源: freemanli012020-08-08 15:10:56

這一篇前一段時間寫的時候,還有不少感情摻雜,所以後來就隱藏起來了。最近經過一段時間的消化,更清楚地看清了這個問題所在,重新恢複。

這麽說吧,我經曆過的我父親對我的“所謂的”傷害,現在看來也就是一個普通人做為父親、家長(他當時的年紀比我現在都小),根本無法處理、麵對社會上的一些跟政治文化有關的壓力,所以一些隱忍的恐懼,變成怒氣突然爆發到我身上了。事後其實他感到無比後悔。而我當時也是覺得自己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後來成了一個心結,事後還覺得“我”受傷。文革中,毛澤東就像法海,指使許仙回家抓牛鬼蛇神,大義滅親,雖不至於家庭破裂,但是傷痕似乎存留下來了。到我初中時文革已經結束了,但是文革的思維方式還在,直到大學畢業後讀1984,那陣陣恐懼仍然能抓住我的心,還記得看完小說後,必須不斷地放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才能慢慢驅散那些心中的壓抑。

其實,現在如果認真回看的話,不應該是“我”受傷,因為“我”隻是現在的“我”,過去的事情都不是“我”,是另一個“他”。是一個40多歲的人對一個十多歲的小孩的突然爆發的一種行為,都是政治恐懼的產品,並非故意。(可以說是一些類似1984的故事吧)。當我們把過去的事情不當成“現在的我”,而之當成一個故事時,自己才真正長大(才看清楚,慚愧!),很多事情都可以化解、釋然的。我想這也是為什麽Oprah能坦然談論她曾經被性侵的原因吧。這裏涉及一個detachment的心理過程。那已經不是“我”。

實際上,人類通常是使用時間來實現這個Detachment的,隻有實現了心理上的detachment,人們才能輕鬆談論曆史,才能“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比如清朝的曆史,剛立清朝的時候,大家都似乎仇恨滿腔,反清複明,也可以說時漢賊勢不兩立。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後,就成了康熙爺了。都是曆史的戲劇了。為什麽不能當時就detach呢?為什麽不能做到像耶穌那樣,當時隨時就知道“原諒他們,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麽?”,這樣原諒人的人,世界上很多人會無法接受,(順便想起前兩天菲兒貼的薩達特被刺,想和平,也不容易)。人們很容易被仇恨所控製。

從這個角度解題,"Live as if your father were dead",也可以說,你不要把“父親/母親”當成“父/母親”這個標簽所指定的完美的樣板,最好把他當成一個30多歲、40多歲的普通青年,很可能比你現在的年齡都小,根本不知道如何處理生命中所麵對的事情的一個無助的人。需要你的幫助和接納,從這個不把“父親”當“父親”的角度說,父親是消解了,不存在了。存在的隻是一個活生生的、有各種優點/缺點的人,一個掙紮著養家糊口,不斷受到生命擠壓,踉蹌前行的人。反之,兒子也一樣,也不是兒子,而是一個幾歲、十幾歲的普通小孩,也是有各種問題的人。

=================

今天在腦袋裏和父親打架,然後莫名其妙地就看見一個油管頻道,介紹一本書《The Way of Superior Man》,其中兩句話都擊中了我。

  • 1 Stop Hoping for a Completion of Anything in life
  • 2 Live As if Your father Were Dead

第一句話很多年前已經知道,但是習慣上、潛意識上並沒有徹底變過來。實際上世界上的事情確實有兩類,一種事情是有終結的,一種是沒有終結的。

  • 1.  不認識自己,這個無明是有終結的。佛教裏的智慧,會消滅無明,智慧層麵的東西是有終點的,某些道理,你懂了,就是懂了,不會再變得不懂。當我們知道自己是誰後,這個不知道自己是誰的無明就終結了。這個人就解脫了。
  • 2. “知識、活動是沒有終結的。每天都有新情況,今天再努力,也掃不掉明天的落葉。所以不能期待一勞永逸,不要想著今天把明天的事給幹完了。如果這樣,明天幹什麽?

第二句話讓我感到釋放,我意識到某些事情隻是存在於我的腦子裏,是個影子。不知道別的人怎麽樣,但這顯然是一個心理學規律,因為佛洛依德和榮格都論述過這個問題。我們到底是生活在現實的當下,還是無意識地生活在別人的期待和腦袋裏的影子中。或許很多人還不能區分這兩者的差別。

當那腦袋裏的影子消失的時候,或者我們知道它隻是影子的時候,我們就活在當下了。

-------

另一個相關視頻,作者是Jordan Peterson, 多大心理學教授。從他那裏看到了文化中一直試圖擺脫的父輩的束縛,甚至讓人想起“弑父情結”。這種文化一脈相承,“我愛我師,但我更愛真理”,這句話也有那個影子。

弗洛伊德說:"None could be a man, unless his father had died".
榮格說: "Yes, but that death can take place symbolically".

榮格說的話什麽意思?從我們的思維方式上說,所謂的“父親”(或者母親),隻是一個符號。當我們在腦袋想到“父親”這個詞的時候,通常會連帶地出現一個權威的感覺,一個從小就看透你心思的人,一個你無法逃出其批評性觀察的人,一個試圖控製你的人。其實這兩者(父親vs 嚴厲權威)並不是必須一致的。當我們能通過觀察,正視,發現真實的、麵前的那個生物的人,並不是一個權威的人,他有很多困惑和無知的時候。你就可以把他如實地看成一個人,另一個隔壁的那種年紀的人。這時候,就可以說,“父親”已經死了。從此他隻是一個具體的人。

這個思維的解析分離,可以運用到任何一個人身上,母親,也有他的缺陷和困惑。偉大領袖,也可以並不那麽偉大,可以有很多可笑之處。老板,也是有很多自己的弱點和盲點誤區。妻子,丈夫,並不是我們先入為主想象的“理想”丈夫和妻子。他們不過是另外一個人。

隻有這時,當我們能擺脫腦袋裏的沒有檢查的先入為主的概念時,我們才能活在當下。實時知道自己麵對的那個真實的人,當下在幹什麽。

 

這一篇文字很短,我就全文錄下了。書的作者是 David Deida,

-------------------

Chapter 3, LIVE AS IF YOUR FATHER WERE DEAD

A man must love his father and yet be free of his father’s expectations and criticisms in order to be a free man.

Imagine that your father has died, or remember when he did die. Are there any feelings of relief associated with his death? Now that he is dead, is any part of you happy that you need not live up to his expectations or suffer his criticisms?

How would you have lived your life differently if you had never tried to please your father? If you never tried to show your father that you were worthy? If you never felt burdened by your father’s critical eye?

For the next three days, do at least one activity a day that you have avoided or suppressed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your father. In this way, practice being free of his subtle expectations, which may now reside within your own self-judgment. Practice being free in this way, once each day for three days, even if you still feel fearful, limited, unworthy, or burdened by your father’s expectations. 

Deida, David. The Way of the Superior Man (p. 19). Sounds True. Kindle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