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不戰而屈人之兵”
文章來源: 禦樹林楓2012-09-18 09:25:16

兩篇引起爭論有關《孫子兵法》的博文一時間沸沸揚揚,讀得我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戰爭的目的是政治的延續,政治利益是戰爭的驅動力。發動一場戰爭的目的就是獲取或者維護本方的政治利益。如果有戰爭以外的方式就可以達成自己的政治目的,就沒有必要發動一次又要死人又要損失財富還有可能遭到失敗的戰爭。這是孫子全勝觀念的體現。就是用最小的損失,最簡單的方法,盡量以戰爭外的途徑使敵人屈服以達成我方的目的。戰爭是隻有在其他方式都不能達成我方政治目標的前提下才考慮的方法。

冷戰時期,蘇聯和美國對抗的最強項是軍事力量。盡管蘇聯的經濟也很發達,但沒有達到和美國抗衡的程度。而蘇聯人隻比軍事。於是,美國就大手大腳的在軍事領域上和蘇聯比,一直到把整個蘇聯拖垮。當然美國的策略是軍備競賽,而不是直接的軍事打擊。美國完勝前蘇聯,而且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不刃血而使前蘇聯屈服 ---- 何等漂亮的一仗!《孫子兵法》中 “ 全國為上 ” ,美國的策略是上中之上。這裏不是在說美國人研究《孫子兵法》,隻是舉了個近代直觀的例子。

邏輯,不用從大篇幅地羅列“黑貓白貓論”中的邏輯不完整來體現,僅從滿篇有意無意的偷換概念、推不出、以偏蓋全的邏輯錯誤就可見一斑。這裏隻取一、二反駁,至於用什麽張飛呂布、少女流氓來究“百”字的古漢語問題,這裏略過。

“中國曆史上,一旦外敵入侵,主和派立刻拿出孫子兵法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做擋箭牌,揚言什麽我們現在還沒有強大,以後會強大起來,到那時敵人就軟弱了。 ”這是偷換 “ 不戰而屈人之兵 ” 的真正含義, “ 不戰而屈人之兵 ” 簡單說就是讓對方知道如果戰爭他們一定不占便宜,不戰爭倒可以避免損失。從心理上壓倒對方讓對方屈服。 這前提是兜裏有貨,否則就是 2 。這裏就要談到“黑貓白貓”。

“貓論”的提出(當然以前《聊齋》和劉伯承打仗都提出過),有其特別的曆史背景,是指“無論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都隻是一種資源配置手段,與政治製度無關。資本主義可以有計劃,社會主義也可以有市場。隻要能夠發展生產力的,都可以在實踐中使用”。這如同羅斯福總統在大蕭條中的推出的新政(資本主義可以有計劃),其中大部分對今天的美國的發展仍起促進作用,雖然一部分具體舉措不再沿用(例如鼓勵年輕人去偏遠地區進行公路、機場等基礎建設,要求工資的五分之四寄給父母讓全家有飯吃),但不能否認其在大蕭條特定曆史時期的積極作用。任何一個曆史事件或發展觀點的提出都有其曆史背景,而且曆史是發展的,這是學習曆史中必須有的概念。“貓論”提出時,腐敗貪汙並不是嚴重的社會問題,而且也推不出發展生產力導致腐敗貪汙。腐敗貪汙很大程度上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精神和法製上的迷失和欠缺。

民族精神是立國之本。韓國人說孔子是他們的,端午節是他們的。。。。先拋開荒誕謬誤不說,這其實是一個小國增強民族精神和自豪感的無奈 / 恥手段。詆毀文化,蠶食民族自豪感讓民眾對自己的文化根基產生動搖,何嚐不是“攻心為上”,何嚐不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更何況國內有一種聲音在歪曲曆史把政府的失誤推托給中國曆史文化,以點蓋全地放大曆史黑暗點 (例如宋太祖趙匡胤,殿前都點檢,國家最高軍事長官,兵變黃袍加身,就處處防著別人走自己的老路而嚴重重文輕武:武官服從文官,軍士“墜馬墮箭”,文明成果沒有向軍事方麵轉化。這被歸結為《孫子兵法》的罪行)似乎中國曆史文化就是這樣不堪,所以目前政府有什麽過錯都可以理解原諒,因為沒有最糟,隻有更糟。如果把秉承中國文化說成“奴性”,那麽體會不到文化精髓妄自菲薄,成天抽自己大嘴巴就不是奴性了?身處海外,想要讓其他族裔看得起,首先要自己看得起自己。





  • 男女性家庭暴力受害者的異同以及男性受害者的特別注意事項
  • 冷暴力 無言的傷害
  • 虐待者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