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之初,性本善。”到反家暴
文章來源: 禦樹林楓2011-09-22 08:55:21

宋朝以後,出現了一部《三字經》,關於作者大概有四種說法。在傳統文化中,把一部書稱為“經”,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榮譽。

要是認為給兒童看的書,就一定很簡單,那這想法就太簡單了。我們就拿開篇六個字“人之初,性本善。”為例談一談。

在中國儒家學派的內部,對於人性是善是惡的看法不統一,有性善、性惡、有善有惡 / 無善無惡的幾種說法,而且爭論也從來沒有停止過。

孟子認為:“人之初,性向善”,並且以大量的理由來證明他的“性善論”觀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四心說”:人必須有這四種心。惻隱之心,即一種同情心;羞惡之心,一種覺得不好意思,知道害羞,自省之心;辭讓之心,應該知道彼此謙讓,彼此謙退;還要有是非之心,知道什麽是對,什麽是錯。他認為人必須有這四種心,沒有這四種心那就稱不上人了。

荀子的看法是“人之初,性本惡”。人的天性本來是惡的。因為我們看一個小孩子生下來,呱呱落地,他餓了就要吃奶,他會管母親很勞累嗎?他會管母親有沒有乳汁嗎?他會考慮母親是不是在生病嗎?不會的,他非要吃奶不可。而如果有幾個孩子的話,可能幾個孩子爭先恐後地要求吃奶。人的本性從這個角度來看,談不上是善良的。這和西方宗教的“原罪”有一些相同。

無論世子(碩)的性有善惡論,抑或告子(不 害) 的性無善惡論,他們均都認為性對人來說是相同的,善則同善,惡則同惡,無有分別。至於人之有善有惡,而習之不同,即都是貫徹的孔子“性相近,習相遠”之說。國外持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首推英國近代思想家洛克的人心白紙說。

“茴”字有幾種寫法和反家暴有有什麽關係?莫著急。

國學發展了幾千年,爭論就持續了幾千年。現在還在各個方麵,各個領域爭論,而且還要爭論下去。國學會因為有爭論就不宜宣傳,不宜發展了嗎?當然不會:有國學才有爭論,要不然爭什麽呢?

家庭暴力是涉及社會學、心理學、行為學、犯罪學等等領域的話題,而且一直被領域之間、同領域之內爭論著。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關於家庭暴力的研究爭論也在發展變化。那是不是要等到“蓋棺定論”了再做宣傳?當然不是。有家暴才有爭論;隻有等到家庭暴力的消失之時,爭論才會平息;那時也不用宣傳反家暴了。

宣傳反對家庭暴力,不僅僅是在理論上的唱高調,更重要的是求同存異讓公眾認清家暴,幫助受害者遠離暴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少在這裏之乎者也:反家暴任重而道遠!


更多“對家暴說不”鏈接


博主其他博文:
失落的許仙
告訴孩子外表不等於內在
華裔子女傳承中華文化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