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曆史學,太祖竊取“主席”的姿勢
文章來源: 文革傳人2019-04-05 22:42:43

咱城一位網友在回首壇分享了一個話題,說1966年文革開始後不久,8月26日“中共中央通知,規定各人民團體負責人凡是稱‘主席’的,一律改稱‘主任’”。

正巧想說“主席”的話題,侃一個。

咱國,“自古以來”就有“主席”,可是和現在這個“主席”不是一回事兒。說的是飯局上的“主客之分”,吃貨問題。後來被太祖竊取的那個“主席”,是洋貨,Chairman,就是文革期間學英語說的那個“拆門毛”。

這個“拆門”,從咱國皇權社會過來,還是有進步意義的。說的是社會職責的屬性。所謂 Institution,莊嚴而權威的是那把椅子,至於坐椅子上的那個人,在椅子上是“拆門X”,站起來就成了隔壁老王。椅子是社會的,不是臨時坐在上麵的那位睿智、犯傻、賢明、愚昧、淡然、貪欲個體的。不可以一旦你坐了,你就成了椅子,更不像話的是,椅子就成了你。

一旦坐過後椅子就成了你,雖然還是“主席”這個稱號,卻是皇權實錘。

好了,太祖怎麽就把“拆門毛”從稱呼上給皇權化的呢?先把咱國所有其他“拆門”都給拆沒了,就剩他一個“拆門”,他先變成唯一的一把“椅子”,然後再把“椅子”變成他不在話下。看數字:

這是“人民日報”的“出詞數”,1949年至1980年。上麵的綠線是“人民日報”正文中“主席”一詞的”出詞數“;下麵薑黃線是“人民日報”正文中“毛主席”一詞的“出詞數”。可以看出,文革開始後的1966至1970年,太祖基本上把“主席”二字給貪汙了,偷到頂的是1968年,在“人民日報”的“出詞數”上,“毛主席”占了所有“主席”的93.949%。

下麵是1949至1980年,在“人民日報”上“毛主席”/“主席”的曲線:

其中1967至1969年都在90%以上。

有朋友會問,那1968年剩下的 6.051% 是怎麽回事兒?這個嗎,太祖這人比較窩裏橫,對“越南人民的偉大領袖胡誌明‘主席’”,也不好意思把人家一個國給改成“人民團體”什麽的,還有“新加坡乒協副主席鄧德華”,也不便強迫,*_*。

太祖給自己貪汙個東西還是滿效率的,以1966年8月26日那個“中共中央通知”日為界,1966年的前212天,“人民日報”出詞“毛主席”2745次,出詞“主席”4076次,“毛占率”67%;1966年的後153天,“人民日報”出詞“毛主席”2230次,出詞“主席”2540次,“毛占率”87%。誰說太祖“提高產量”沒本領?看提高什麽產量!

文革中與“工廠”有過任何接觸的人都知道,文革中“工會主席”也不能幸免,通通改“工會主任”。還是以1966年為例,前212天“人民日報”出現“工會主席”44次,其中咱國的各類“工會主席”30次;後153天“人民日報”出現“工會主席”7次,其中有6次是說他國的“工會主席”,唯一的一次例外1966年9月9日,“廣東省總工會主席梁廣,廣東省海員工會主席張東荃”成為漏網之魚。

“主席”就此一位,“毛主席”成了特定的權力標誌,無痕跡的把“中國”的公權力私人化了。類似最早的“秦始皇”,“毛主席”實際上是中國的“毛終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