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時的技術“創新”(多圖)
文章來源: 文革傳人2014-05-26 23:09:40

 

“文革小報”尋根第16篇。

這篇聊技術,隻談“技術”技術,不談“政治”技術。不過文革話題一點政治不涉,打醬油都打不成, ^_^

看小報,1967年初的:























技術“創新”。在太祖腦袋上打主意是文革時咱國人“創新”激情得以發揮的途徑。

技術,有用的,都能傳下來。比如“耐熱,耐水,耐汙染,耐腐蝕”這些印太祖像的高標技術性能,在現今時代產品中一定有所借鑒:


是的,文革不能一概否定。

“創新”的產品,不是個個都能成為愛迪生有用的電燈泡。文革時有的創新就不象貼紙那麽技術過硬了。比如這個:








那些“被”推廣燒“煤渣磚”取暖的“很多工廠企業”,對此新技術一定是“冷暖自知”。無論如何,這個技術沒能傳世很坑人。“煤渣磚”不好用,於是開發石油,然後方便麵同誌有機會從石油上發大財從而進軍維穩大業。長話短說,結果方便麵同誌失去人身自由。技術開發不過硬,間接直接坑人的覆蓋麵不在話下。

傳世的貼紙是為了更“光輝”太祖爺,沒傳世的“煤渣磚”是為了“打擊帝修反”,文革時有沒有不侃政治的技術創新?老漢真找到一個:



從頭到尾,基本沒有政治語言。結尾處有這麽一句:

“還可以為國家節約金屬鉻的資源,意義就更為重大了”。這個,暫且不算政治吧。

可是,這種非政治的文章,在幾萬頁的文革小報裏,真真的是鳳毛麟角。那多小報,老漢不可能都翻過來,掃描範圍內能如此不“政治”的文章,就見過這一篇。

不是說政治不該談,隻是在文革十年大規模的“政治”之後,咱得到的政治遺產是什麽?

輕而易舉的走入最野蠻的資本主義模式,皇權資本主義。

文革用政治扼殺了許多東西,包括咱國人莫須有的創新激情。愚民不出生產力,出破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