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閑逛胡思 十三、山寨起於“狂熱愛好者”
文章來源: 文革傳人2013-01-21 18:27:55

回國偶得一本家中的舊書,曬出來大家懷舊。就是這個:



托福。除了孩子們,咱城的眾多大人應該不陌生。




79年版的,不過書應該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產品,原因是下麵這個:




不是咱們最早的山寨,但應該是最有“改革開放”印記的山寨。當時山寨還滿“靠譜”、有“幫規”,前麵那個原版的“版權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都還留著。現在最狂的山寨能把作者的名字給替了,胡亂給你個出處。這個山寨當時大熱賣,因為:



恰如當年書主人的注釋(不是本老漢,老漢的字兒比這難看多了),出國,美利堅,美好的日子萬年長,眾多學子都是美國的“狂熱愛好者”。順便說一下,狂熱愛好者比那個眼下流行的音譯“粉絲”貼切多了,粉絲用“黎叔”話說是“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可惜貼切搞不過上口,如同原版在特定條件下搞不過山寨。

當年考托福還是有些技術含量的,考試過關之外也從書中學些英語,滿書的注釋就是證據。





這本書拎過來的另一個反差是二十多年前咱那兒物質貧乏。當時買一本“貴重”的山寨書,都會好好愛惜,書大多會被“包書皮”。



“書皮”真有保護作用,“皮”下與“皮”外反差明顯。



這“皮”趕巧也有點意思:



一個書皮能包出“三突出”的效果來,需要點兒藝術細胞,應該是老漢家“領導”的手筆。您可能猜對了,書皮材料來自咱鄰居“慈父般的領袖”那邊的畫報。



這是書皮裏那位“老慈父”英雄事跡的紀念碑。 用原版的“慈父般的領袖”保護山寨版的“敵對勢力”,曆史真是挺逗的。用一位朋友常說的一句話串聯,“I am not as stupid as I l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