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韓國的視角看韓日,東亞及當今世界關係
文章來源: ych20002011-04-18 13:22:22

文章來源:4月18日的韓民族日報

日本如不持有對韓國感恩之心的話,就很難成為一個正常的文明國家

作者:韓國延世大學政治學教授樸明

2011年是給東亞地區戰後秩序定調的舊金山和約的六十周年。在迎來該條約的60周年時,我們需要冷靜地回顧究竟發生了什麽和超越了什麽。特別是,麵對日本大地震後,東亞各國包括韓國在內向日本提供了大量救災援助和捐款,以及韓日的竹島之爭和日本教科書問題糾纏在一起時候,更需要很好地進行回顧。

根據舊金山和約體製,日本重返國際社會幾乎是免費搭順風車,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該條約將日本從犯下人類曆史上最大惡行的國家轉變成為了國際社會的一員。在此基礎上,基於該和約的美日安保同盟將日本變成了美國在東亞地區的國家安全戰略的基石。即,將該地區的最惡劣的戰爭敵手轉換成為了自己的最好的盟友。由於包括中國和韓國等主要二戰受害國家並沒有參加這一和約,日本的戰爭賠償和補償問題也完全被扭曲了。該和約造成的直接後果,即便是到了現在,仍然統治著東北亞各國人民的記憶。

直接起因就是朝鮮戰爭。 由於“朝鮮戰爭的特殊需要”,日本經濟迅速複蘇,並重返了國際社會,這一切都是因為朝鮮戰爭。如果這樣思考的話,為戰後日本的經濟和國防安全定調的最核心因素實際上就是朝鮮問題。此外,舊金山和約體製也使整個東北亞地區成了不存在多邊主義和集體安全機製不存在的世界上唯一的一個地區。韓國,菲律賓,台灣和美國曾努力尋求建立的多邊機製,由於日本和英國的反對,借著朝鮮戰爭這一契機,以美日簽署庇護同盟而胎死腹中。其後果一直延續到了後冷戰時代。東北亞各國間的多邊主義和集體安全機製的缺乏,是美日同盟的交換產物。

換言之,在二戰後的東北亞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遺產,記憶和秩序在短時間內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所有這些改變都是朝鮮戰爭遺留下來的遺產,記憶和秩序而造成的結果。相應地,我們大家都被把戰後日本社會主流的兩種集團意識的這種虛偽的構想,當成了客觀的事實來看待了。冷戰的初期,日本認為自己是“侵略者和加害意識”;冷戰後期,以廣島和長崎為代表,轉化成為了“犧牲者和戰敗意識”。現在,前者幾乎不存在,日本隻強調“犧牲者和戰敗意識”。 日本的領土,教科書,參拜靖國神社,戰爭謝罪及賠償等諸多問題,都一點也沒有從這種寓意中掙脫出來。 

然而,基於這種侵略和犧牲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最終卻變成了後者(即“犧牲者”),這不過是由朝鮮戰爭而導致的脫離了實質的虛假的自我意識罷了。為了克服日本對上述問題(教科書,領土,曆史的暴行道歉,和賠償問題)等影響日本變成一個正常的文明國家的這種虛假民族意識,再塑日本民族精神,就不能不追加進“朝鮮戰爭給現代日本帶來了恩惠”的這種意識。

因此,東亞和國際社會的議論核心不應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遺產,記憶和秩序,而應該是朝鮮戰爭。也就是說,在世界,亞洲和日本的普遍辯論模式要用“朝鮮戰爭的遺產和記憶”替代原有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遺產和記憶”。這一點,從小的方麵上說是為了改善韓日關係和東亞各國間的多邊主義的建設,從大的方麵上說是為了將東亞變成相互博愛和永久和平的地區,正是需要重新審視和達成的一個現實問題。

這就是,進行了二次的亞洲及太平洋戰爭,因循舊金山和約體係的美國在G2時代(中美)的東亞地區取得戰略平衡的一個可能選項。第一次亞洲及太平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是和日本作戰;第二次亞洲及太平洋戰爭(“朝鮮戰爭”),美國是和中國作戰。考慮到當今G2(中美)時代這個大背景,在舊金山和約體製(美日)60周年的時刻,將地震援助及竹島問題纏繞在一起的事態,就是我們追問共建21世紀的當今日本的根本原因所在。為此,超越我們各自的民族主義,邁向普世價值的準備做得怎麽樣了?追問21世紀的日本,即是追問21世紀的世界,東亞和韓國。

附:舊金山和約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