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川菜之富順豆花
文章來源: masterfox2013-06-27 01:28:20
前幾年好萊塢拍了一個動畫片,講的是一隻老鼠在巴黎當廚師的故事,在那個電影故事後麵有一個比較重要的人物,那就是美食評論家,他的工作就是到處去品嚐美食,並對這些美食評分,然後發表在旅遊雜誌上。記得在電影最後,他給出了最高等級的評分,那是因為那道菜的味道,打開了他對童年美味的記憶,他似乎回憶起童年時吃到他媽媽做的美味時的情景,那種味道始終留在他的潛意識中。其實在生活中,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情況同樣也是如此,童年時的美味,總是會留在自己的味覺之中。
 
自己從小是在川南富順縣城裏長大的,那是一個有上千年曆史的縣城,因為在古代那兒出產每人都必須的生活必需品:鹽。在古代四川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一說,所以作為四川境內產鹽區,那在古代絕對應該是比較富裕的城市。但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毛老頭的統治下,就同中國其他大多數地方一樣,貧窮卻成了主調,那裏的生活方式可能就和幾百年前一樣,沒有什麽區別。但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地也從自己的地方特色,發展出來自己的餐飲文化,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富順豆花。 別做豆腐一般是用石膏,富順人做豆花(嫩豆腐)是用膽水(鹽鹵),鹽鹵是抽取井鹽時的副產品,在當地,大家都用它來點豆花,當然說起來,它本身量太多的話是有毒的,以前的樣板戲“白毛女”中的楊白勞就是喝膽水自殺的,但美味本身就是大家擋不住的誘惑。
 
豆花好吃, 但在那個沒有電動豆漿機的時代,大家都是用石磨磨豆漿, 那絕對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記得小時候我家那個小院裏就有一台石磨,但因為小院裏沒有自來水,所以平時基本上沒有人用,上麵布滿了灰塵。但在記憶中還是有幾次看到有老師用那個石磨磨豆漿, 推磨本身是一個技術活, 推磨的人用弓步站著,然後雙臂來回推拉T型杠杆,用技巧把推拉運動轉換為磨盤的旋轉運動,推磨是個連續的過程,如果停下來要重新推動了石磨那就比較費力,用石磨磨豆漿時還需要另一個人往石磨裏加泡好的黃豆以及水,而且兩人的配合要非常好才能有效率的把黃豆磨好,最後用沙布將裏邊把磨好的粗豆漿過濾,那留下就是純豆漿了。
 
小時候看見點豆花時的情景是在舅舅家裏等著吃年夜飯的時候,灶台上放著一個大鐵鍋,純豆漿過濾出來之後把它放到鐵鍋裏加熱,燒開,然後慢慢的往鐵鍋裏倒入一些膽水,然後輕輕的把它攪均,這時可以看到鍋裏出現白色凝固的豆花,以及淡黃色的窯水。豆花點的好的那窯水是回甜的,如果膽水放太多的話,那窯水就變成苦的了。這時,大家用平時家裏用來洗菜用的,當地人叫“篩箕”的竹編製品,放進鍋裏去將裏邊的豆花壓結成一塊,有時需要將一塊鵝卵石放在篩箕裏以增加壓重,最後做出來比較嫩的就是豆花。如果膽水放得比較多,壓重比較重,做出來比較老的就是豆腐。
 
當然平時大家想吃豆花卻沒有這麽麻煩,一般都是到豆花飯店去買,當時好像是1毛3可以買一碗豆花加一小碟蘸水,以前吃飯前很喜歡聽母親說:“今天去端兩碗豆花吧。”於是快到中午的時候,自己就拎著竹籃子去了豆花飯店買豆花,一般自己帶容器買豆花時,大師傅都會從鍋裏裝給你,這樣會比直接從裝好的碗裏倒出來會稍微多一點,而蘸水是己經裝在小碟子裏頭的,大家一般都會注意看那個小碟子裏的辣椒多一點的,然後很小心的倒進自己帶的碗裏帶回家。在一般情況下,那兩碗豆花就是一家幾口那頓飯的下飯菜。那個豆花蘸水在80年代後,發展成為今天的川菜中的調味料:(富順)香辣醬。
 
前段時間,幾位在外地工作的中學同學在微信相約放假時回老家。他們有跟留老家工作的同學聯係,討論放假時的活動安排,最後回故鄉的同學還特別強調,回故鄉吃飯,不要安排酒席,我們要吃豆花飯。 富順豆花,童年時的美味,是每位在外遊子心裏永遠的懷念。也是在那饑餓和貧窮時代長大的人特有的時代印記。



推石磨

豆花及蘸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