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酸堿體質”
文章來源: 惡俗老狼2012-05-17 18:26:41

侃侃“酸堿體質” 

   今天城頭終於又貼出了那個“體質酸化”的貼。看了看,搜了搜,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1。文中提到的一個最重要的論據是:日本著名醫生柳澤之的臨床實驗表明:糖尿病患者的血液都呈酸性。

   我在百度和google上都沒有搜到“柳澤之”這位著名的日本醫生。

在這個廣告網站的另外一個網頁提到一個驚人類似的研究:日本著名醫學博士柳則文です 曾針對100位癌症患者做過一項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參加調查的100位癌症患者的血液全部呈酸性。

   同樣的,我在百度和google上都沒有搜到“柳則文です”這位著名的日本醫學博士。

沒有原始文獻做為參考,我沒有辦法對這兩項研究成果做任何評價。那麽,就先談談人體血液的pH值吧。

 

2。“健康人的血液呈弱堿性,pH值大概在7.35-7.45之間。”

   這句話可以說對,也可以說錯。

先說動脈血,它是從心髒出來,還沒有到達機體組織器官的血液,相對來說,pH值比較穩定,正常範圍大概在7.35-7.45之間。

   人體細胞的大多數酶都需要在非常特定的環境下,才能發揮正常功能。這裏的特定環境包括很多方麵,如pH,溫度,滲透壓,等等。每一項參數都在人體內得到精確調控。

人體(動脈)血液pH的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調節:

   1)以碳酸氫為主的體液緩衝係統,使人體(動脈)血液瞬時(幾秒-幾分鍾)得到有效調控,維持pH穩定。

2)肺。當體液緩衝係統不能有效維持人體(動脈)血液pH在正常範圍內時,人的神經中樞會調節呼吸係統,通過增加或減少呼吸(頻率)來進一步協助維持pH穩定。這一般需要幾分鍾-幾小時。

   3)腎。腎髒是維持調控人體(動脈)血液pH最強有力的器官,但它耗時最長,一般需要幾小時-幾天。

4)消化係統(靠吃靠喝)不是一個主要的維持調控人體(動脈)血液pH的器官。

 

3。為什麽所有人的血都是酸的?

   雖然人體動脈血的pH值大概在7.35-7.45之間,實際上,人體的靜脈血相對是酸的,正常pH一般比動脈血低0.03-0.05,大概在7.30-7.40。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每個人的血都是“酸”的。而且靜脈血的pH還受人體代謝的影響:比如劇烈鍛煉後,局部靜脈血的pH會相對較低。

一般意義上的抽血檢查,都是指抽靜脈血檢查,因為抽動脈血屬於“有創傷操作”,相對有更多可能的並發症。所以我猜測(注意是沒有看到原始文獻的猜測),廣告中引用的文獻會不會是指靜脈血pH結果 --- 100%都是“酸”的呢?

 

4。再回到把“酸”給吃回去。

   食物真的能夠有效地改變人體動脈血的pH嗎?我不知道答案。但是我沒有看到確鑿的證據來證明這一點。反正我是不信的,至少目前不相信。

設想一下,人體血液總量大概是5-6升,人體體液總量大概是體重的60% -- 40升。那麽我們需要放多少毫升的小蘇打水(碳酸氫鈉,一種弱堿),才能改變0.05pH值呢?如果再考慮上麵提到的三個強有力的調控因素呢?如果再考慮大多食物的中和酸的能力都要比小蘇打水弱呢?

   話又說回來了,先不管信不信“酸堿”理論,我看到的大部分“堿性”食物都是蔬菜水果類的食物。在高糖高脂的“西方飲食”結構盛行的當今,多吃點蔬菜水果當然是好事。如果相信他們是“堿性”食物而能使你多吃這些東東的話,那不妨相信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