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墨爾本為首篇
文章來源: 蘇顏坊2011-01-18 06:04:53

不知不覺,第二次定居墨爾本到現在已經七年了。

所謂“第二次定居”是因為我們十幾年前曾經定居過墨爾本。不過,年輕的心,永遠不肯停歇。中學時讀了太多三毛的書,對浪跡天涯有著無限的向往,即使已經遠離祖國,我們仍然向往未知的世界。終於,在繞了地球半圈後,終於想要一個真正的家了,所以才有了“第二次定居”。

在墨爾本休息了一段時間,體力和精神漸漸又恢複了,我給遠在香港的朋友打了一個電話,隻為表達一個感慨:I love every piece of this land -我愛墨爾本的每一寸土地!

到一個地方旅遊,看到的是自然景觀、文化遺址、建築、藝術等可以標杆衡量的東西,而隻有住在那裏,才能體會到她的曆史她的管理她的文化所帶來的獨特的氣質。

曾經看過一部很感人的電影,讓幸福來敲門。電影裏的主人公生活潦倒,有一天,當他路過一個股票交易所時,很驚訝地看見裏麵出來的人看上去都很--幸福。為了成為幸福人群中的一員,沒有學曆工作經曆和社會網絡的他發動了一切可能的潛力,賭上了雖然微不足道但仍是他個人所有的一切,精疲力盡幾乎絕望。目的最終實現,而他收獲的,遠遠超過他最初對幸福的理解。

又看過一部電視劇,是由王誌文主演的《天道》。男主角是一名私募基金經理,在經曆劇烈的心靈掙紮後,退出了該基金,選擇了一個小城市暫時蝸居。他的蝸居,本來是為清靜,卻被一個女警官打擾,被迫卷入一係列事件。然而,大部分人終究跳不出他們的文化屬性,天道不可違。

這兩個故事風馬牛不相及,不過在我看來,共同點在於體現了人類追求幸福的本能,但是對幸福的理解,終究取決於自己的思想高度和生活經曆。幸福是什麽?兩個男主角,一個是入世追求,另一個是遠觀冷笑。

墨爾本處在澳洲大陸幾乎是最南端,從地圖上看,完全可以與世隔絕。不過,住的時間長了,才發現這裏本身就是一個小小的地球。這裏幾乎居住著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人,每個人都可以在這裏找到自己的部落,說自己的語言,吃自己愛吃的飯。她有自己的主流文化,但從不強求,所以每一個支流都有著自己的地位和尊嚴。墨爾本又有她的法規和寬容,寬容到每一個人都可以在不違反法律的情況下保持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現代通訊和信息網絡將世界連在一起,卻不能縮短地理距離。就是這樣的一個影子世界,使人似乎置身於地球之上,不遠不近,近到可以看清楚芸芸眾生之忙碌,遠到不必自己投身進去。

這樣一個美麗的城市。雅拉河邊的吹風笛的人;路邊的咖啡館;早上滿街飄出的咖啡和烤麵包的香氣;居民區茂盛的梧桐樹;海灘上飛跑的狗;上下班穿著西裝匆匆穿過街道的人群;瑪雅百貨店前每年聖誕節帶孩子看櫥窗裝飾的長長的隊伍;那叮當作響的有軌電車;還有老維多利亞市場現場手工製作的糖塊。每個人心中種著一畝田,每個人在這裏找到一個建築、一個角落、一份節奏或一個似曾相識的影子,讓他/她回憶起過去歲月中曾經被打動的那一刻。